土耳其: 七教會
使用原則:相片或影片之版權均屬本機構所有,我們授權基督教教會及團體在社交媒體轉載或聚會場合作分享之用,無須申請,但使用時必須標明相片來自本機構(例如:「相片來源:耶書亞研經中心」 或 “Photo credit: Beit Midrash Yeshua”),並保留相片或影片中本機構的註冊商標。
至於其他用途,例如:轉載、複製或列印等,不論是商業用途或非商業用途,都請先向本機構查詢及申請授權。
七教會書信的屬靈教導(給「七教會」書信的屬靈提醒、勸勉及教導)
(作者:Herbert Chan;本文的內容摘錄自《啟示錄》綜覽的查經摘要,全文可按此瀏覽。)
《啟示錄》中的數字往往不只是數值的意思,更帶象徵意思(包括:七印、666、十四萬四千等)。而其中「七」一般相信有「完全」和「屬神」的含義,所以主耶穌給七教會的書信,並非只針對當時地上七間教會的情況而言,而是利用當代七教會的不同屬靈情況和問題,去教導「所有屬神」的教會,《啟示錄》的對象除了是現今土耳其的七教會及當地一帶的教會[1](1:4、11),同時也是給所有的教會(2:7、11、17、29,3:6、13、22,22:16)和每一個信徒讀者(1:3,22:7、17)。
另外,七封信都有類似的特定格式和結構,包括:1)寫信的對象(七教會的名字);2)對主的描述(全部都可從啟1章找到平行對照);3)按照不同教會的情況而發出警告、提醒、鼓勵和勸勉的話;4)近似的結語句子「凡有耳朵的都應當聽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並就個別教會的屬靈情況作出應許及警告。下表簡述其中部分重點:
七教會 | 屬靈上的警告和提醒(問題所在) | 屬靈上的鼓勵、肯定和勸勉(應用) |
以弗所 | 以弗所教會有勞碌愛主的表現、恨惡惡人和尼哥拉派的行為[2](2:2-3、6),但卻失落了起初的愛心(2:4)。這裏所指的愛心較大機會是指他們失去了對別人的愛、憐憫和包容。 | 「從哪裏墜落的,並且要悔改,做起初所做的工作」(2:5),否則主會挪去這教會的燈臺。在應用上,可理解為信徒要更多包容別人,尤其是初信主、信心軟弱的信徒,因為愛主不等於需要過分嚴苛地要求別人。 |
士每拿 | 士每拿教會遭未信主的猶太人毀謗(2:9),他們將要「遭受苦難十日」(2:10),寓意他們將要承受十分嚴重的迫害,甚至可能要為主殉道。 | 「你務要至死忠心」(2:10)提醒信徒其中一個信仰的考驗是我們願意付出多大的代價去效忠於主?而主認為忠心於祂的代價是有可能要信徒擺上自己的性命(另參太10:38-39)。 |
別迦摩 | 別迦摩教會中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使信徒吃祭過偶像之物,並且犯淫亂,又服從了尼哥拉派的教訓(2:14-15;另見註7)。這是關乎拜偶像的問題,尤其是追求名利、財富(瑪門)、人的榮耀等過於愛上帝。 | 信徒有時在逼迫中「還堅守我的名,沒有否認對我的信仰」(2:13),但卻在試探和誘惑中跌倒。這提醒我們不單單在艱難的逼迫中活出忠心的生命,也要在充滿名利、財富、享受生活的誘惑中活出對主的忠心,把主放在人生中最優先的位置。 |
推雅推喇 | 「容忍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唆我的僕人,引誘他們犯淫亂,吃祭過偶像之物。」(2:20)耶洗別作為王后,卻主導了亞哈王的施政、誘使以色列民陷入拜偶像和行不義之中,因此這裏意指信徒拜偶像的問題,也反映耶洗別所代表的權力慾的問題。而推雅推喇教會容讓這些惡行出現,對此視而不見。 | 推雅推喇教會正好跟以弗所教會缺乏愛心的情況相反,他們對人大愛包容(2:19),甚至接納「耶洗別」式的拜偶像、爭權奪利、多行不義等行為。他們必須悔改並確信上帝會施行報應和審判(2:23-27)。這提醒我們在愛和接納的同時,也必須建基於真理之上,不能打著愛人的旗號而得罪上帝,失去了對邪惡的敏銳力和辨識力。 |
撒狄 | 「我知道你的行為,名義上你是活的,實際上你是死的……在我上帝面前沒有一樣是完全的。」(3:1-2)可以說,撒狄教會的主要問題是他們習慣假冒為善,裝出屬靈的外表,為要得到人的榮耀,但他們內心的動機並非真正愛主愛人,而是只為了自己的好處。 | 「還有幾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的」(3:4),反映出所有問題都並非無藥可救,但信徒必須深切反省悔改,才不致讓自己的名字從生命冊上被塗去。要知道主並不以外貌待人,而是看人的內心和動機。這提醒我們假冒為善的後果十分嚴重,甚至會失去救恩,所以必須馬上悔改,作真誠的信徒。 |
非拉鐵非 | 主對這間教會只有讚賞而沒有任何責備的話。經文指他們雖力量不大仍堅持遵守主的道(3:8),他們需要繼續持守本身所有的,免得被人奪去他們的冠冕(3:11)。 | 「非拉鐵非」在原文的意思是指「姊妹(或弟兄)之間的愛」,這提醒我們弟兄姊妹之間彼此相愛的重要性;另外,我們又要堅忍持守主的道,不可鬆懈,好等候主的賞賜。 |
老底嘉 | 「我知道你的行為,你也不冷也不熱;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3:15)意思是他們在主的眼中毫無用處[3],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有問題需要改善,這是在信仰上的自滿驕傲、對個人屬靈狀態的錯判、以及不願意繼續成長的不良景況。 |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而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起吃飯。」(3:20)其實這節經文並非用於傳福音的,而是警告信徒不要在屬靈上不思進取,要大發熱心和悔改(3:19),謙卑地讓主進入自己的生命中作王掌權,被主帶領去不斷更新、成長和越趨成熟。 |
[1] 致七教會的書信及早期的教會書信普遍被認為是傳閱式的書信(參西4:16),七教會也同位於小亞細亞(現今土耳其西部),估計書信會在眾教會間傳閱,而地理上老底嘉、歌羅西和希拉坡里十分接近,估計致老底嘉的書信極可能也傳給歌羅西和希拉坡里等教會。
[2] 經文沒有清楚交代尼哥拉有甚麼問題,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的著作中(Praescr. Haer. 33)指他們與諾斯底主義有關。另外「尼哥拉」的希臘文Νικολαϊτῶν 或可分拆為νῖκος nikos(意思:勝利)與λαός laos(意思:人民)去理解,帶有人們追求勝利成功的含意(或可看為像現今的成功神學那樣),這理解可吻合後來2:15提及有關別迦摩教會跟隨巴蘭而出現的拜偶像、追逐名利等問題。
[3] 老底嘉附近的歌羅西有一個天然的冷水泉可供途經的商旅飲用,而附近的希拉玻里則有溫泉水可供醫療美顏之用。因此,這兩個城鎮都各有用處;但位於兩者之間的老底嘉則既沒有冷水也沒有暖水,估計作者是利用了當地的地理環境作為比喻,指出老底嘉因著他們的驕傲和自滿以致在屬靈上毫無用處(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見3:16)。
以弗所教會背景
(作者:小種子、Herbert Chan)
以弗所(Ἔφεσος Ephesos)是羅馬帝國在亞細亞行省中最重要的城市。它位於土耳其西南方考斯特(Cayster)河口,是兩條貫穿東西南北的主要幹道之交界點。它是當時小亞細亞的國際碼頭,經濟、商貿和航運極為繁茂發達,人口可能多達50萬,是當時地中海沿岸最具影響力和富庶的城市之一。以弗所主要敬奉希臘神明亞底米(Artemis;羅馬人稱為:黛安娜Diana),而當地的亞底米神廟(Temple of Artemis)是古代世界七大遺蹟之一,但現在只剩下一根石柱。
以弗所是《新約聖經》的一個重要地點,使徒保羅在他的第二次宣教之旅首次到訪這裏,並在會堂裏與猶太人辯論(徒18:19-28),之後在第三次宣教之旅更在當地傳道約有兩年(徒19:10),期間為門徒施洗、到會堂辯論、行神蹟和趕鬼等,為當地信徒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於主的道大大興旺,因此得罪了鑄造亞底米神龕的銀匠底米丟以及整個靠拜偶像牟利的行業,在當地引起騷動(徒19:23-41)。保羅在以弗所寫《哥林多前書》(林前16:8),後來他被囚於羅馬時,寫信給以弗所的信徒(弗1:1、4:1),直至他快要離世時也記掛著他們(提後4:12)。《新約聖經》中最後一次提到以弗所是在使徒約翰於《啟示錄》寫給亞細亞七個教會的信裏,當中以弗所教會是首間被提及的教會。約翰在信中對以弗所的信徒有很多稱讚的地方,但同時責備他們把起初的愛心拋棄了(啟2:1-7)。傳統上認為使徒約翰葬在以弗所,另外也有傳說指耶書亞(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在此終老。
(參考資料:G. L. BORCHERT, “Ephesu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Revised), 2:115.)
士每拿教會背景
(作者:小種子、Herbert Chan)
士每拿(Σμύρνα Smyrna)位於以弗所北面,在南愛琴海一個最隱蔽入口的盡頭,是一個受到良好保護、向內陸延伸的主要貿易路線港口(現今土耳其的伊茲密爾﹝Izmir﹞港),在保羅的時期已經是一個極其肥沃的地方和商業大都市。可是在公元二世紀,士每拿的市集曾經被地震摧毀,後來由羅馬人重建其大部分地方。士每拿教會是聖經《啟示錄》中使徒約翰寫信給七個教會的第二個教會,聖經用了四節經文(啟2:8-11)描述這受苦的教會,當中上帝沒有對她說責備的話。
「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2:10)
公元前600年呂底亞人Alyattes II入侵並徹底破壞了士每拿,及後倖存者重新集結,他們的人數逐漸增加。公元前300年,在亞歷山大的軍官 Lysimachus 的幫助下,建造了一座城堡(現今的Kadifekale)。到了公元二世紀士每拿再度經歷地震和重建。可以說,這城所經歷的地震破壞和重生,可與使徒約翰在信中提到「死而復生」的基督 (啟2:8)以及「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啟2:11)產生共鳴。另外,士每拿是供奉羅馬皇帝守護神提比略神殿的所在地,皇帝要求人要敬拜他的守護神,這對士每拿教會帶來嚴重的逼迫。士每拿主教坡旅甲(Polycarp,公元69-155年)作為約翰的最後一個學生,因為不肯背道否認主去敬拜偶像提比略神,在86歲高齡的時候,在猶太人的安息日(星期六),被活活燒死在火刑柱上,為主殉道。雖然士每拿教會面對各種困難和迫害,但上帝並沒有直接把困難除掉,反而鼓勵他們要至死忠心。
(參考資料:R. NORTH, “SMYRNA,”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Revised), 4:555-556;“SMYRNA,” The New Unger’s Bible Dictionary, 1204)
別迦摩教會背景
(作者:小種子、Herbert Chan)
別迦摩(Πέργαμος Pergamum / Pergamon)即今日土耳其西部伊茲密爾(Izmir)省北部的貝爾加馬(Bergama),是《啟示錄》裏「七教會」中最北的一座城市,位於士每拿北面約80公里,距愛琴海約25公里。
對於別迦摩的認識,我們除了知道它是古代羊皮卷的發源地之外,同時也是一個亞細亞君王及異教崇拜的中心,當時盛行的神明包括:宙斯(Zeus)、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雅典娜(Athena)及狄俄尼索斯(Dionysus)等。那裏有一座為慶祝宙斯帶領別迦摩人打敗高盧人(Gallic)入侵而建的祭壇,所以他們會稱宙斯為救世主;阿斯克勒庇俄斯的象徵是一條蛇,它被稱為醫治的神;雅典娜是守護神;而狄俄尼索斯則是植物之神和酒神。
由此,我們就不難明白為甚麼《啟示錄》說在別迦摩「有撒但座位之處」以及是「撒但所住的地方」(啟2:13),指的正是那裏的君王和偶像敬拜之風當道(也有人認為「撒旦座位」指的是宙斯大祭壇);但在別迦摩也有忠心的信徒,例如:安提帕,他雖然面對外在的逼迫,卻沒有屈服於偶像崇拜,仍然堅守主的名,甚至為主殉道,得到主的稱讚,但主對別迦摩信徒的責備是:
啟2:14 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在你那裏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蘭曾教唆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使他們吃祭過偶像之物,並且犯淫亂。
啟2:15 同樣,你那裏也有人服從了尼哥拉派的教訓。
巴蘭的故事記載在《民數記》22-25章,巴蘭是一位先知,被摩押王巴勒禮聘去咒詛以色列民,可是上帝使他的咒詛變成祝福的話;及後巴蘭使計引誘以色列民與摩押女子行淫和拜偶像。同樣地,在別迦摩也有假先知誘惑信徒拜偶像犯姦淫,大大的褻瀆上帝。而尼哥拉一黨(「尼哥拉」Νικολαϊτῶν Nikolaiton的意思是「人民的勝利者」),反映有人像巴蘭那樣用邪說贏取人心,誘導信徒對罪惡作出妥協,以致遠離真理。
主在這封書信的開始就自我介紹說他是有兩刃利劍的(啟2:12),是要指出人的心思意念在主面前是不能隱藏的,因為他能把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況剖開(參來4:12),所以信徒必須堅守主的名,不要棄絕主的道,要作主忠心的見證人,而主的應許就是,他要把隱藏的嗎哪(代表著「生命的糧」)賜給這些得勝者(啟2:17)。
參考資料:Moisés Silva; Merrill C. Tenney, “ ZEB, Volume 1 A–C” paragraph 15;R. NOR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Revised)” 3:768-770R. 4; “The New Unger’s Bible Dictionary, 986”. PEGAMUM。
推雅推喇教會背景
(作者:小種子、Herbert Chan)
推雅推喇(Θυάτειρα Thyatira)即現今土耳其西部的Akhisar(阿克希薩爾),在呂底亞的北部,位於西面別迦摩和東南面撒狄之間的一條長80公里的主要高速公路旁。推雅推喇在羅馬時期是出入別迦摩的必經之地,它也有道路通往士每拿、撒狄等城市,因此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這裏有各類高度組織的工會(實際上是「合作社」),也以生產「紫色」(或稱「土耳其紅」)染料的特殊技術而聞名,以致推雅推喇成為小亞細亞最早使用錢幣的城鎮之一。
推雅推喇這地名首次出現是在《使徒行傳》16:14,記載保羅等人首次前往歐洲的腓立比宣教,期間遇見從推雅推喇來的婦人呂底亞,她是一個賣紫色布疋生意的商人。經文描述呂底亞為一個「敬拜上帝的人」,她在安息日與其他婦女一起在腓立比城外的河邊祈禱(徒16:13),這就意味著她是一個歸依猶太教的外邦人,她可能是在以色列地以外第一個在《使徒行傳》裏被記名的外邦信徒。
在《啟示錄》2:19記載主稱讚推雅推喇教會有愛心、信心、勤勞、忍耐,但責備他們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又不肯悔改(啟2:20-21)。由於工會在推雅推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加入工會成為謀生的必要條件,每個人都有所屬的工會,但問題出現了,因為在進行工會的宴會時,普遍會先召喚偶像神明然後吃被宰殺的牲畜的肉,但是有人認為參加宴會並不一定涉及信仰上的承諾。一些解經家將這些妥協視為耶洗別所灌輸的「犯淫亂」或「撒但深奧之理」(啟2:20、24)。這種觀點可能是正確的,但文本在提及這位在《希伯來聖經》裏的王后耶洗別時,並沒有明示或暗示這兩個意思。反而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工會都有一位守護神,而與之相關的宴會流程都會向這位神明表示敬意,所以他們如果為了財利和權力而作出妥協,就是與信仰背道而馳。在這份張力之下,主給推雅推喇教會的勸告是:「只要持守那已經有的,直到我來。」(啟2:25)而那些得勝的,主應許說:「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他必用鐵杖管轄他們,如同打碎陶器,像我也從我父領受了權柄一樣。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啟2:26-28)
(參考資料:R. NORTH, “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Revised), 4:846, “THYATIRA,” The New Unger’s Bible Dictionary, 1279, E. M. Blaiklock, “Thyatira,” ZEB, 5:853-855)
撒狄教會背景
(作者:小種子、Herbert Chan)
撒狄(Σάρδεις Sardis)是現代土耳其馬尼薩省的薩特,在士每拿以東約80公里,是一個很古老的城市,可能早在鐵器時代初期就已經建立了。到了羅馬帝國時期,撒狄成為羅馬在亞洲的行政中心。她位於特摩羅斯(Tmolus)山脊,佔據著赫姆斯(Hermus)河谷平原,儘管其地理位置易守難攻,有最好的防禦,但在公元前546年和218年它分別被古列大帝(Cyrus the Great)和安提阿古三世大帝(Antiochus III the Great)所征服,其強大的衛城亦兩次被滲透者以計謀入侵(公元前549或 546年的瑪代人和公元前218年的革哩底人)。在啟3:3提到「我要像賊一樣來」可能是暗示這些事件,或在用這些事件作為經文的背景去作出教導和屬靈的提醒。
撒狄是連接以弗所、士每拿和別迦摩與內陸小亞細亞高地的主要高速公路的交匯處,由於位處重要的商業路線之上,所以商業繁榮,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城市,曾是古代呂底亞王國的首都,呂底亞王King Croesus更曾使撒狄因其富裕而聞名。位於撒狄附近的帕克托羅斯河(Pactolus River)盛產沙金,考古學家在河的沿岸發現了一座羅馬別墅和浴室、兩座拜占庭式教堂和King Croesus的黃金冶煉廠,據說它也是金銀鑄幣的發源地。沿著Izmir-Ankara高速公路更發現三十多家拜占庭式的店鋪,在商店後面有一座猶太會堂,面積比那些保存在巴勒斯坦的猶太會堂大三倍。猶太會堂的北面是一所體育館,由一個大型運動場和一個洗浴設施組成,這些發現似乎表明當時的猶太人享有一定的聲望和權力。然而撒狄城中也有一座亞底米(Artemis)神廟,是模仿以弗所狄安娜(Diana)神廟而建的。這亞底米神廟始建於公元前六世紀,於公元前499年被毀,及後在公元前334年由亞歷山大大帝重建。
雖然撒狄十分富裕,並且座落在軍事佔優的位置上,然而在《啟示錄》3:1-2記載耶穌對撒狄教會的譴責是非常嚴厲的,在寫給撒狄教會的信中,耶穌責備他們的行為沒有一樣是完全的,「按名是活的,其實是死的」。《啟示錄》的七個教會中,只有撒狄和老底嘉兩個教會沒有得到主耶穌一句稱讚的話。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指出權力和財富會滋生傲慢,而傲慢最後會以毀滅告終,而這情況正是撒狄的寫照。
(參考資料:R. NORTH, “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Revised), 4:336-337R, “SARDIS,” The New Unger’s Bible Dictionary, 1129-1130, E. M. Blaiklock, “Sardis,” ZEB, 5:328-330.)
非拉鐵非教會背景
(作者:小種子、Herbert Chan)
非拉鐵非(Φιλαδέλφεια Philadelphia)位於現代土耳其馬尼薩省的Alaşehir,有「紅色之城」或「阿拉之城」之稱,為別迦摩國王King Attalus II(公元前159-138年)按他的別名Philadelphus而命名,意思是「弟兄的愛」(或「姊妹的愛」更符合希臘文的文法),以表達他對其兄弟Eumenes的忠誠。非拉鐵非在士每拿以東約60英里,在撒狄以東約20英里,位於一座名為Catacecaumene(現稱「庫拉」)的火山西南約20英里處,是一個容易發生地震的地區。由於非拉鐵非附近火山活動頻繁,令當地的土壤十分肥沃,尤其適合葡萄的種植,葡萄酒也是當地的特產。公元17年的一場大地震嚴重破壞了這座城市,當時的羅馬皇帝凱撒提比哩亞(Tiberius Caesar)幫助了這座城市,向該市捐款五年以協助重建,為了感謝提比哩亞給予的救濟,這城曾改名為Neocaesarea(新凱撒)。因此,在《啟示錄》的書信中,主耶穌對他們說:「得勝的……我又要把我上帝的名和我上帝城的名——從天上我上帝那裏降下來的新耶路撒冷,和我的新名,都寫在他上面。」(啟3:12)這番話對非拉鐵非教會顯得別具意義。
在《啟示錄》寫給七間教會的書信中,給非拉鐵非教會的信是最長的。非拉鐵非有一座活躍的猶太教堂,當中的猶太人懷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他們用各種方式迫害基督徒,又將信主的猶太人趕出會堂。難怪主耶穌對非拉鐵非教會的稱讚是非常肯定的,因為他們略有一點力量,也曾遵守主的道,沒有棄絕主的名。(啟3:8)另外,非拉鐵非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位於連接別迦摩和小亞細亞南部的高速公路上,是通往希羅世界以外的小亞細亞的門戶(見啟3:7-8的「敞開的門」),又可理解為敞開文化疆界的一扇門。根據Ramsay的說法,非拉鐵非是一座傳教城市,「其建立是為了在該國範圍內促進精神、習俗和忠誠的某種統一,是東方土地上的希臘化使徒」(Ramsay, Letters, 391-92)。所以,耶穌所說「敞開的門」,可能是暗示這座城市作為傳教城市的地位(Hemer, Letters, 162)或它位於主要的高速公路,提醒教會要利用城市的戰略位置和地位來傳播有關基督的好消息!安提阿主教Ignatius在公元一世紀末或二世紀初寫了一封信給非拉鐵非教會,根據該信的內容,估計由於教堂裏的人發生了一些衝突,所以,他在信中鼓勵教會與他們的主教合一。這讓人想起「非拉鐵非」的意思和《啟示錄》3:9 中的用語。Strabo地理學家在公元20年指出,非拉鐵非持續性的地震,為當地居民帶來潛在的威脅,對於非拉鐵非的人來說,從建築物倒塌的危險中逃到開闊的地方是一種普遍而可怕的經歷(或對比啟3:12的意象)。而這信中也包含了一些希伯來意象,例如:大衛的鑰匙(啟3:7)、上帝的殿及新耶路撒冷等(啟3:12)。
參考資料:R. NOR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Revised), s.v. “P,” 3:830, E. M. Blaiklock, ZEB, s.v. “Philadelphia,” 4:853-854, Daniel J. Thorpe, “Philadelphia,” ed. John D. Barry et al., The Lexham Bible Dictionary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6), Thomas B. Slater, “Philadelphia,” ed. Katharine Doob Sakenfeld, The New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Nashville, TN: Abingdon Press, 2006-2009), 496.
老底嘉教會背景
(作者:小種子、Herbert Chan)
老底嘉(Λαοδίκεια Laodicea)在今日土耳其南部代尼茲利(Denizli)城市的附近,位於萊克斯河谷上(Lycus,是米安得河 [Maeander] 的支流),因有其他同名的城市,所以在老底嘉的名字的前面會加上「在萊克斯上的」(Laodicea “on the Lycus”),以資識別。這城市主要供奉宙斯,以致它被稱為宙斯之城(Diospolis)或羅阿斯(Rhoas)。《啟示錄》3:15-16對它的批評為「不冷不熱」,這是指這裏的水的溫度,老底嘉的水是由附近的希拉波立(Hierapolis)所供應,希拉波立的水是溫泉水,但當水從希拉波立流到老底嘉時已不再是熱的,而在老底嘉附近的歌羅西的溪水則是冷的,這使老底嘉那「不冷不熱」的水與希拉波立和歌羅西的水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它既不像溫泉水那樣有治療人的功效,也不像溪水那樣使人沁涼,因此主說要把它從口中吐出去。老底嘉教會和撒狄教會一樣,沒有得到主一句稱讚的話。
老底嘉是由安提阿古斯二世(Antiochus II;公元前261-246年)以他妻子老底嘉(Laodice)的名字而命名的。雖然它曾經是一個小城市,但因其具有戰略性和在主要貿易路線上的位置,在羅馬統治期間迅速發展,變得非常富有(參啟3:17),公元60年老底嘉因地震而被摧毀,但老底嘉人民拒絕了羅馬帝國的援助,並自豪地用自己的財富重建了這座城市。老底嘉不單在紡織業上興盛,它出口的那些以光滑黑色羊毛織成的昂貴無縫服裝更是聞名,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啟示錄》3:18 提到「白衣」的原因,加上它是銀行及錢幣兌換中心,有自己鑄造的硬幣,這都是其經濟繁榮的因素。另外,門卡魯神廟(Men Karou)正位於老底嘉附近,這是一所著名的醫學院,它生產治療眼部疾病的眼藥是相當著名的(參啟3:18),雖然如此,主卻警戒老底嘉教會不要自以為富足,說他們其實是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參啟3:17),主勸告他們向他購買火鍊的金子、白衣和眼藥(參啟 3:18)。
福音傳到老底嘉可能是由於以巴弗將它帶到萊克斯谷(參西1:6-7),《歌羅西書》五次提到老底嘉[1],使徒保羅表明他沒有親自到訪過老底嘉(參西2:1),他還提到了一封「來自老底嘉的信」;是一封由老底嘉信徒轉交給歌羅西教會的信,這封信不為人知,聖經也沒有說明,所以未可確定。[2]
﹝參考資料:G. L. BORCHERT,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Revised), “Laodicea,” 3:72-3, W. WHITE, JR., ZEB, s.v. “Laodicea,” 3:987-989, David Seal, “Laodicea,” ed. John D. Barry et al., The Lexham Bible Dictionary (Bellingham, WA: Lexham Press, 2016)﹞
[1] 參西2:1,4:13、15、16 [2x]。
[2] 學者David E. Aune建議這封信就是《以弗所書》,但根據的證據很少。參Revelation 1-5 (World Biblical Commentary 52a) , p250.
關於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