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屬靈爭戰中作精兵

分享至你的:

「安息日研經坊」(2019-6-22)《撒母耳記下》10:1-11:1查經摘要34

(圖為「幫助大衛打仗的勇士」;Drawing based on 1Chronicles 12 by James Tissot, at the John Rylands library file, created by Phillip Medhurst)

今段經文是關於以色列迎戰亞捫和亞蘭的聯軍,試比較雙方的戰略和心態,以及討論當中的屬靈意義。

 

簡介《撒下》10:1-11:1

自第7章記載上帝應許大衛要建立他的家室和王國後,第8章和今段都是關於以色列的多場勝仗,說明上帝正信實地實踐祂對大衛家的應許;到了第11章,《撒下》的焦點就會從以色列國整體轉移到大衛個人的靈性和家庭,所以今段經文可以說是最後一段以正面的角度來描述大衛和以色列國的強盛。而我們從以色列與亞捫和亞蘭聯軍的幾場戰役,以及大衛和約押得勝的過程,可以明白關於屬靈爭戰的一些原則。以下是今段經文的大綱及其倒影結構:

 

大衛的恩慈 vs. 亞捫人的惡意

10:1 此後,亞捫人的王死了,他兒子哈嫩接續他作王。

10:2 大衛說:「哈嫩的父親拿轄怎樣向我(1)施恩חֶ֔סֶד chesed),我也要怎樣向哈嫩(2)施恩חֶ֣סֶד chesed)。」於是大衛派臣僕עֲבָדָ֖יו avadaiv複數﹞為他的父親安慰他。當大衛的臣僕到了亞捫人的境內,

10:3 亞捫人的領袖對他們的主哈嫩說:「大衛派人來安慰你,(1)你看他是要尊敬你父親嗎?大衛派臣僕到你這裏,(2)不是為了要窺探偵察,而傾覆這城嗎?

10:4 哈嫩就抓住大衛的臣僕,把他們的(1)鬍鬚剃去一半(2)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袍子,露出下體,然後放了他們。

10:5 有人告訴大衛,他就派人去迎接他們,因為這些人覺得很羞恥。王說:「可以住在耶利哥,等到鬍鬚長出來再回來。」

10:6 亞捫人看到大衛憎惡他們נִבְאֲשׁ֖וּ ; 直譯「他們被討厭」,見註4),就派人去雇用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以及瑪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萬二千。

承接第9章記載大衛對米非波設施慈愛חֶ֔סֶד chesed;參9:1-3),第10章一開始也記載大衛想對亞捫王拿轄的兒子哈嫩施חֶ֔סֶד chesed)。聖經沒有交代大衛曾受過亞捫王拿轄甚麼恩惠以致他要作出回報(有猶太拉比解經指大衛被掃羅追殺時,拿轄曾恩待過他的親屬[1]),而經文的重點看來是要指出大衛無論是對內(掃羅的孫子、約拿單的兒子米非波設)或對外(亞捫王拿轄的兒子哈嫩),都同樣守約施慈愛,仿傚上帝那份對人施恩的性情[2]。此外,大衛又主動派人前去迎接受辱而回的臣僕(10:5),讓他們先待在耶利哥(從約旦河東回耶路撒冷的必經之城),等鬍鬚長出來後[3](意思是讓他們恢復尊嚴)才回京城,反映出大衛待人處事都是基於對人的恩慈和尊重。

相比之下,亞捫人的領袖猜疑大衛派來的臣僕不懷好意,假設對方是來刺探自己,而他們的主人哈嫩的反應則更加過份,他不單相信亞捫人的領袖而不領大衛的情,還肆意羞辱大衛的臣僕(見註3),這樣其實等同是在羞辱差派他們來的大衛(本來也難怪他們對大衛有所顧忌,因為按8:11-12所記大衛當時經已制伏了亞捫,然而哈嫩也不應羞辱他的使者)。從文學手法來看,作者以亞捫人的領袖所提出的兩個質問(10:3)和哈嫩對大衛臣僕的兩種羞辱手法(10:4),來對應著大衛口裏所說的兩次「施恩」。哈嫩不問情由,就認同那些惡意的揣測,並即時羞辱大衛的臣僕,反映出他為人高傲(要突顯自己的威勢,不甘臣服在大衛之下)並喜歡挑起仇恨。經文接著說亞捫人看他們是被大衛憎惡[4](10:6),表明亞捫人在假設大衛的臣僕來意不善後,又再假設大衛討厭自己,於是到亞蘭招兵買馬,準備對付大衛。由此可見,作者筆下的亞捫人,是慣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不但歪曲了大衛派臣僕前來慰問的本意,更只憑自己單方面的假設(甚或是捏造藉口)向大衛興兵,與亞蘭聯盟對付以色列,刻意挑起戰事。他們沒有考慮此舉可能導致國家損兵折將、子民家破人亡等後果。可以說,亞捫人領袖的處事和領導模式,是建基於一種對別人的惡意和仇恨、心存高傲和好勝,並不懂得顧恤或尊重別人。

 

以色列軍的質素 vs. 亞捫和亞蘭聯軍的質素

10:6 亞捫人看到大衛憎惡他們,就派人去雇用伯利合的亞蘭人和瑣巴的亞蘭人,步兵二萬,以及瑪迦王的人一千、陀伯人一萬二千

10:7 大衛聽見了,就派約押和所有勇猛的軍隊כָּל־הַצָּבָ֖א הַגִּבֹּרִֽים kol hatzava hagibborim)出去。

10:8 亞捫人出來,在城門前擺陣;瑣巴與利合的亞蘭人、陀伯人,以及瑪迦人另外在郊野擺陣。

10:9 約押看見戰陣對著他前後擺列,就把從以色列所有精兵בְּחוּרֵ֣י bochurei)中挑選וַיִּבְחַ֗ר vayibchar)出來的,擺陣迎戰亞蘭人。

10:10 他把其餘的兵交在他兄弟亞比篩手裏,亞比篩就擺陣迎戰亞捫人。

經文詳列亞捫人所雇用的亞蘭軍數目(合共33,000步兵;10:6),卻沒有提及大衛出兵的數目,只說派了約押和所有勇猛的軍隊(也可譯作「軍隊中所有的勇士、大能者」)出戰(10:7)。面對著亞蘭的大軍,大衛的策略是貴精不貴多。亞捫和亞蘭的聯軍分別在城門和郊野擺陣,試圖使約押前後受敵,此時約押從所有的勇士中再挑選一批(也就是「精英中之精英」)出來與他對付亞蘭人,而其餘的所有士兵則由他的兄弟亞比篩帶領去抵擋亞捫人(10:8-10)。

10:11 約押對亞比篩說:「亞蘭人若強過我,你就來幫助לִֽישׁוּעָ֑ה 原文是「拯救」)我;亞捫人若強過你,我就去幫助לְהוֹשִׁ֥יעַֽ 原文是「拯救」)你。

10:12 你要剛強חֲזַ֤ק chazaq剛強、堅強),我們要為自己的百姓,為我們上帝的城鎮奮勇וְנִתְחַזַּק֙ venit’chazzaq 原文有「自強不息」的意思)。願耶和華照他所看為好的去做!」

10:13 於是,約押和跟隨他的士兵前進攻打亞蘭人;亞蘭人在他面前逃跑。

10:14 亞捫人見亞蘭人逃跑,他們也在亞比篩面前逃跑進城。約押就離開亞捫人,回耶路撒冷去了。

約押對他的兄弟亞比篩說,當有一方擋不住敵軍時,另一方就要設法「拯救」對方(10:11),他強調的是手足要彼此相助、互補不足。他繼續勉勵亞比篩說,他們要為了同胞和上帝的城鎮(原文是複數)而「剛強」和「奮勇」(這兩個詞都有剛強的意思,後者更有「自強不息」之意)。可見他們出戰的目的是要保護上帝的子民和上帝的國度,而約押最後的一句話「願耶和華照他所看為好的去做!」(10:12)更清楚顯示出他們並不以「勝利」為首要目標,而是要上帝的心意得以成全!面對這場爭戰,約押表明自己不是為了建功立業或心存好勝(從之後敵人被殺敗而逃跑,但他們沒有追擊可見一斑;10:14),而是有純全的動機[5]!客觀地看,這番激昂的話語應該有助加強軍隊的士氣,使約押和亞比篩兄弟二人帶領著的兩批軍隊能一起同心抗敵,可以說,以色列的軍隊當時擁有非常好的質素和心態。

相反,亞捫人和亞蘭人的合作則是建基於一種類似「僱傭」的關係,所以即使他們人數眾多,但其實並不同心。經文清楚指出,當有一方逃跑時,另一方也就逃跑了(10:14),雙方的軍隊並沒有一種「互相守望」的關係,而是一種「自求多福」的心態,結果就是一同失敗。

10:15 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打敗,就集合起來。

10:16 哈大底謝派人去,把大河那邊的亞蘭人調來;他們到了希蘭,由哈大底謝的將軍朔法在他們前面率領。

10:17 有人告訴大衛,他就聚集以色列眾人כָּל־יִשְׂרָאֵל֙ kol-Israel)過וַיַּעֲבֹ֣ר vaya’avor)約旦河,來到וַיָּבֹ֖א vayavo)希蘭。亞蘭人迎著大衛擺陣,與他打仗。

10:18 亞蘭人在以色列人面前逃跑。大衛殺了亞蘭七百輛戰車的士兵,四萬騎兵,又擊殺亞蘭的將軍朔法,他就死在那裏。

10:19 哈大底謝屬下的諸王見自己被以色列打敗,就與以色列講和,臣服他們。於是亞蘭人害怕,不再幫助(לְהוֹשִׁ֥יעַ 原文是「拯救」)亞捫人了。

亞蘭人因為不服輸而再次集合,要發起另一場攻打以色列的戰爭,他們把兵力由先前的33,000步兵,提升至超過700輛戰車的士兵和40,000騎兵(10:18;經文只記載當時大衛所殺的數目,所以亞蘭軍的實際兵力必然在此之上)。很明顯,亞捫人和亞蘭人都以為靠著人海戰術就能勝過大衛。面對著亞蘭的大軍,作者再次沒有提及以色列軍的數目,只說這次是大衛親自帶領「以色列眾人」( כָּל־יִשְׂרָאֵל֙ kol-Israel直譯作「全以色列」)(10:16),而緊接著的兩個動詞:וַיַּעֲבֹ֣ר vaya’avor)約旦河、來到וַיָּבֹ֖א vayavo)希蘭爭戰,都是以單數的方式來顯示(理論上應該是用複數的),可見大衛所帶領的全以色列,當時是如同一人地去殺敵!經文詳細記載亞捫和亞蘭聯軍的龐大數目,卻以單數動詞去描述以色列的一方,再次突顯大衛所帶領的以色列軍並非以人多取勝,他們得勝的關鍵是「作精兵」、「動機純全」和「同心合意」等良好的質素!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經文沒有像上一場戰役那樣,清楚地說明亞蘭軍攻打以色列是自發還是受雇於亞捫人,只提到這次策劃亞蘭軍出戰的人是當時米索不大米亞諸王的首領哈大底謝(10:19),他之前曾想奪回自己的國權但被大衛打敗,損失了許多士兵、金盾牌,甚至自己的名聲。(參8:3-13)故此,驅使他這次捲土重來,調動亞蘭在大河那邊的大軍,積極地去攻擊大衛,未必單純是由於受亞捫人所雇!他這次聯同亞捫人的軍力去攻打以色列,得勝的話就能為自己一雪前恥,重拾被大衛所奪去的國權、利益和名聲。由此可見,亞捫人一方面主動挑起對大衛的爭戰,另一方面亞蘭人也可能懷著私心,想要向大衛報仇。因此,亞蘭人和亞捫人所謂的「同心」和「聯盟」既是建基於金錢利益,並可能在互相利用對方。經文最後指「亞蘭人不再幫助לְהוֹשִׁ֥יעַ 原文是「拯救」)亞捫人了」(10:19),「幫助」一詞正正就是約押對兄弟亞比篩說在困難中要互相「幫助/拯救」一詞。可見,亞蘭軍和亞捫軍在合作上的失敗,正好對比著以色列軍隊的彼此關顧和同心為上帝而戰,以致最後能打敗對方的強大軍力!

11:1 過了一年,正是諸王出戰的時候,大衛派約押率領臣僕עֲבָדָ֨יו avadaiv)﹝複數﹞和以色列眾人出去。他們打敗亞捫人,圍攻拉巴。大衛仍然留在耶路撒冷。

一年後,以色列再派臣僕往亞捫人那裏去,這與今段經文起首大衛差派臣僕去慰問亞捫人形成一個對比(兩次所用的臣僕是同一個詞,也是複數),但這次大衛不再讓自己的臣僕受辱,而是要徹底地打敗亞捫人(拉巴估計是當時亞捫人的首都,而這場戰事會在之後12:26-31繼續記述)。經文在這裏只提及「諸王出戰的時候」,並沒有具體描述是哪些王或甚麼戰事,很明顯是作為下一段經文的背景,說明當諸王都出去爭戰時,大衛卻竟然安逸地留在耶路撒冷。

 

比較以色列與亞捫、亞蘭的處事和心態

從上文的論述可見,今段經文展示出以色列與亞捫和亞蘭聯軍,雙方在處事和心態上都有極大的分別,筆者現以下表逐項比較。

處事和心態以色列(大衛、約押)亞捫、亞蘭(哈嫩、哈大底謝等人)
1. 對對方的本意友善和慰問亞捫人假設了對方的動機為惡,於是挑起戰爭;而亞蘭人則估計是基於利益和報仇而參戰。
2. 出戰的原因大衛的臣僕(使者)被羞辱後,大衛本也沒有打算出兵,只是因聽見亞捫人準備進攻時才出兵。亞捫人挑起仇恨,因著認為對方必然會報復,所以預備出戰,可說是無風起浪。
3. 有否顧念其他人、子民和士兵有。主動去憐憫被羞辱的臣僕;約押和亞比篩彼此支援,同心抗敵。沒有。無端羞辱別人、挑起戰事,妄顧國民的福祉;另外,在陣上亞捫人見亞蘭人逃跑,自己也就逃跑了。
4. 派出的士兵人數從沒有提及實際數目,經文只以「勇士」、「全以色列」、「精兵」等去形容以色列軍。先提及有3萬3千步兵,後來再增加至700多輛戰車的士兵和4萬以上的騎兵。
5. 爭戰的目的為了保護百姓和為上帝的眾城,和願上帝的旨意成全,而不是要建功立業或出於好勝。亞捫人出兵的目的不明確,大概是出於高傲或不甘服在大衛之下;而亞蘭人起先是受雇的,但後來可能攙雜了報仇的心態。
6. 策略和心態要剛強、作精兵、彼此守望和關顧,不要急於求勝。猜忌、好勝心強(不服輸、要捲土重來),並以為人多勢眾就能取勝。
7. 合作的基礎,以致最後的結果建基於顧念人、彼此守望和互信、考慮別人的需要,最終共同得勝!建基於惡意的假設、仇恨、金錢利益並自求多福的心態,最終一同潰敗!

以上列表反映出以色列在這些爭戰中得勝,都不是依靠強勁的軍力或多元的士兵規格(例如步兵、騎兵等),而是他們的屬靈質素,包括:精兵、有純全的動機、同心合意為上帝的子民和上帝的國度而奮勇等等。筆者相信這些質素可以作為今天我們怎樣打屬靈爭戰的一個參考!不過在作結論之前,筆者還要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今段經文好像從未提及上帝介入為以色列民爭戰,那麼以色列人的勝利全然是因著他們的質素和能力嗎?

 

誰在背後爭戰?

10:15  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打敗(נִגַּ֖ף לִפְנֵ֣י יִשְׂרָאֵ֑ל,就集合起來。

10:19 哈大底謝屬下的諸王見自己被以色列打敗(נִגְּפוּ֙ לִפְנֵ֣י יִשְׂרָאֵ֔ל,就與以色列講和,臣服他們。於是亞蘭人害怕,不再幫助亞捫人了。

代上19:16 亞蘭人見自己被以色列打敗(נִגְּפוּ֮ לִפְנֵ֣י יִשְׂרָאֵל֒,就派使者把大河那邊的亞蘭人調來,由哈大底謝的將軍朔法在他們前面率領。

代上19:19 哈大底謝的臣僕見自己被以色列打敗(נִגְּפוּ֮ לִפְנֵ֣י יִשְׂרָאֵל֒,就與大衛講和,臣服他。於是亞蘭人不願再幫助亞捫人了。

今段經文表面上雖然沒有清晰地記載上帝為以色列民爭戰,但「被以色列打敗」(נִגַּ֖ף לִפְנֵ֣י יִשְׂרָאֵ֑ל這句話卻透露出一些端倪。這句話在整本聖經裏只出現過五次[6],其中四次都是關於今段經文的爭戰(兩次在《撒下》10章,另外兩次是在《代上》19章的平行經文),而這句話的原文直譯應作:「敗在以色列面前」。換句話說,真正打敗亞捫人和亞蘭人的,並不一定是以色列,而是另有其人!

撒上7:10 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爭戰。當日,耶和華打雷,發出極大的聲音,使非利士人潰亂,他們就敗在以色列面前(וַיִּנָּגְפ֖וּ לִפְנֵ֥י יִשְׂרָאֵֽל

聖經中第五次出現這句話是在《撒上》7:10(按經文的次序來說是第一次出現),它描述耶和華主動出擊,為以色列人爭戰和得勝!所以這句話更完整的意思應該是「(耶和華使仇敵)敗在以色列面前」。由此推斷,在今段經文裏使亞捫人和亞蘭人敗在以色列人面前的,不是以色列民自己,而是耶和華上帝!換言之,是上帝的百姓所表現的質素,包括:甘願作精兵、彼此守望相助、為上帝的國度而奮勇,不求自己的益處等,使上帝樂意為他們爭戰,使仇敵敗在他們面前!

 

結語:在屬靈爭戰中作精兵

今段經文表面上是記載以色列與亞捫、亞蘭的戰事,但作者透過描述以色列與敵軍雙方的處事和心態,帶出了一個重要的屬靈原則:在爭戰中得勝的關鍵不在乎參與的人數多寡或聲勢是否浩大,而是決定於參與者的質素!所以,基督的教會和事工應該聚焦的是信徒的質素而不是人數!而在待人處事和心態上,不論是教會、機構或信徒自己,都要活出主那份慈愛的心腸、又要彼此守望相助、為上帝的國度而奮勇自強,並以成就上帝的旨意為首要目標,這樣我們就是主的精兵,與主同心,能在屬靈的爭戰上經歷祂為我們得勝!(使仇敵敗在我們面前,猶如上主使仇敵作了基督的腳凳一樣;參詩110:1以及相關的經文)相反,如果我們的屬靈爭戰不是建基於上帝慈愛的屬性和要達成祂的旨意,而是出於好勝心、要與別人爭競、挑起不必要的敵意、猜忌和紛爭,就會造成各人偏行己路、只求一己的利益或獨善其身等極壞的風氣,最終只會一敗塗地、失見證,甚至辱抹了基督的名。

昔日耶和華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後,是要百姓進到曠野去為祂爭戰,並靠著祂去經歷得勝,從而建立屬上帝的國度。同樣,耶書亞(耶穌)對我們的拯救也不是為了使我們在地上過更舒適安逸和更有保障的生活,而是要使我們成為精兵,為上帝的國度而奮勇爭戰!

提後 2:1 我兒啊,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

提後 2:2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導的,也要交託給那忠心而又能教導別人的人。

提後 2:3 你要和我同受苦難,作基督耶穌的精兵。

提後 2:4 凡當兵的,不讓世務纏身,好使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

提後 2:5 運動員在比賽的時候,不按規則就不能得冠冕。

按照《提後》2:1-5,我們都需要剛強地作主的精兵,並按照上主的心意去打屬靈的爭戰,不讓世務纏身、要忠心地去傳揚主的教導,堅守主給我們的大使命(參太28:18-20),即使在過程中受苦,也得堅持到底,為要討上主的喜悅!求主幫助我們放下世上的纏累,使已經下垂的手舉起來、發酸的腿挺直(來12:12),剛強壯膽去為真理作見證,與祂同心去打那美好的仗,一同經歷主為我們爭戰過後將要帶來的得勝! 阿們。

 


[1] 據猶太拉比解經《書卷詳解米大示》(Midrash Rabbah),大衛的父母和家眷在逃避掃羅追殺時曾逃到摩押(撒上22:4),但摩押王把他的父母及全家都殺掉,只剩下他的一位兄弟逃難到亞捫。而之前亞捫王拿轄曾攻打以色列,羞辱基列雅比人,最後掃羅打敗了亞捫人並拯救了基列雅比(撒上9)。所以大概拿轄是因為記恨掃羅,而選擇幫助大衛,看顧他逃離的一個兄弟。(參Harry Freedman, Midrash Rabbah (Soncino 1992) VI: 560)

[2] 參上一篇《撒母耳記》的查經摘要〈撒下8:1-9:13 從「思恩」到「施恩」〉。

[3] 大部分解經家認為「把他們的鬍鬚剃去一半」並非指他們的鬍鬚被剪短了一半,而是指他們半邊臉的鬍鬚都被剃去了,之後又「割斷他們下半截的袍子,露出下體」,這對大衛的臣僕們整個人(包括身體上方和下方)是極大的侮辱。

[4] 「憎惡」的動詞 נִבְאֲשׁ֖וּ 在原文是被動式,指亞捫人認為自己是被大衛憎惡。這是他們一廂情願的錯誤假設。

[5] 我們可能會質疑約押是否真有美好的靈性去說出這樣屬靈的一番話,因為他之前曾為了替兄弟亞撒黑報仇而設計殺害押尼珥。但如作者所記,這番屬靈的話的確出自他的口,又如上文所說,我們不宜先假設了別人的動機為惡。從另一個角度看,從他替兄弟報仇一事,可見他是一個非常看重手足之情的人,而他這份重情義的性情與他今次這番話中所透露的手足情是一致的,所以讀者應該按照經文的描述去欣賞當時約押所展現的屬靈質素。

[6] 雖然「打敗」נִגַּ֖ף naggaf 這個動詞會因應被打敗的一方(名詞)是單數或複數而作出相符的數量表達,但這個動詞在全部五次出現中都是以「完成式」(QatalVayiqtol)和「被動」的詞幹Nifil出現,所以意思全然一致。


分享至你的: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