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犢和兩個會幕

金牛犢和兩個會幕

「安息日研經坊」(2018-03-03)五經中的耶書亞(出埃及記30:11-34:35)問題討論摘要(20)(作者:Herbert Chan)

圖爲「出埃及記的金牛犢」; Artist: James Tissot c. 1896-1902; Image from public domain via wikiart.org

1. 為甚麼當記載到摩西為以色列民向耶和華代求時,加插了一段看來毫不相干的經文(出33:7-11)?

2. 試從今段經文找出三個與耶書亞(耶穌)的生命或教導的相關之處。

上一段經文記載摩西在西奈山上領受上帝對設立會幕和祭司的吩咐(參24:18-30:10),今段經文仍然是摩西在西奈山上,領受有關建造會幕的吩咐並提及兩位被點名建造會幕的人,最後的吩咐是要子民守安息日,作為他們與上帝立約的標記,之後上帝把祂用指頭所寫的兩塊石版(法版/約書)交給摩西(參30:11-31:18)。

然而摩西還未下山,以色列民就已經造了金牛犢,把它當作是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神,當耶和華把這件事告訴摩西,摩西馬上代求耶和華不要向百姓發怒。摩西下山後,又再為以色列民向耶和華代求寬恕(參32:1-34:35)。至於為甚麼在摩西兩次代求的中間,加插了一段看似不相干的敘述(出33:7-11),我們在探討這個原因之前,先看看金牛犢事件所反映的問題。

 

金牛犢事件所反映的問題

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亞倫那裏,對他說:「起來! 為我們做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百姓就都摘下他們耳上的金環,拿來給亞倫。亞倫從他們手裏接過來,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做成。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亞倫看見,就在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吃喝,起來玩耍。(32:1-6)

雖然以色列民曾親耳聽過十誡(第二誡是「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並承諾會遵守,但因為他們在山下等候摩西已等得不耐煩,又著急地想出發前往迦南地,於是用自己的方法,甚至願意獻上金環來造了一隻金牛犢,把它當作是帶領他們的耶和華。筆者曾在另一篇文章論述金牛犢事件所代表的是「仿耶和華信仰」[1],是一種在表面上信奉耶和華,內裏卻是以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為依歸的行為,完全違反上帝的心意,是祂看為惡的事。

拜金牛犢與拜其他偶像的不同之處是,它假借耶和華的名來建立一種「仿耶和華信仰」,它不但違反了第二誡「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同時違反了第三誡「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可見以色列民的行為有多嚴重。當摩西要子民悔改,卻只有利未支派願意站在他的那方(大概是因為摩西和亞倫同屬利未支派),最終百姓中被殺的約有三千人(參32:26-28)。拜金牛犢其實是在褻瀆上帝,但這種以滿足人的慾望為依歸的敬拜模式,對人卻非常吸引[2],以致它在以色列民往後的歷史裏一再發生[3]

 

兩個會幕

以色列民因金牛犢事件而得罪了上帝,摩西為他們兩次代求,中間出現的一段經文提到另一個「會幕」:

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裏去。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著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眾百姓看見雲柱立在會幕門前,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裏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33:7-11)

這個「會幕」(帳棚)估計是摩西到達曠野之後、上西奈山之前所搭建的,是一處他素常與耶和華見面的地方。在西奈山上,耶和華吩咐摩西要按天上的樣式另建一個會幕,可見這個較早存在的會幕並不符合耶和華的心意。雖然兩個會幕的功能都是要讓人能親近上帝,但它們明顯有許多不同之處。為方便論述起見,筆者會以「屬地的會幕」來稱呼那個較早存在的會幕,而以「屬天的會幕」來稱呼耶和華在西奈山上向摩西啟示要建造的會幕,並嘗試把兩者作比較:

 

屬地的會幕(出33:7-11)

屬天的會幕(出25-31)

出現時間

較早存在的

將要建造的(並取代那較早存在的)

為期

臨時的

長遠的

位置

在以色列民營地外遠處的地方

將會在以色列民營地的中心

功用

摩西有需要時才去求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與子民的連繫可算是被動的。

按耶和華的吩咐有定期的獻祭,也有祭司在聖所事奉,耶和華於是能恆常地與子民連繫。

可以進會幕的人

只有摩西一人,約書亞大概是待在附近候命,百姓則只能站在自己的帳棚門口下拜。

摩西、亞倫和他的兒子、日後的眾祭司和利未人都能進去(利未人只能在院子範圍)。而百姓則把獻祭的祭物帶到會幕門口附近,這個安排把上帝與子民的距離拉近。

設計和建造

經文沒有提及它是怎樣建造的,推斷應該跟一般以色列民所住的帳棚差不多。

按照上帝所指示的那個在天上的藍本、要用指定的材料和規格,由聖靈充滿的人而建。

與救贖的關係

摩西在金牛犢事件後,大概是在這個地方為百姓代求,但它與子民的出埃及、生命被救贖無直接關係。

與生命被救贖有關,是用每一個子民的贖銀而建成的,一方面記念他們的生命得贖,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懂得謙卑去建造上帝的居所[4]

結論

代表一種不完美的、以子民為出發點、以人的需要為主導的信仰。

代表以耶和華(那位救贖他們脫離埃及地的)為中心、人要心存謙卑地去按著耶和華的吩咐與祂親近的信仰。

「屬地的會幕」是以子民的需要作主導,是當他們有訴求時才去求問耶和華,這並非耶和華所要的信仰模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潛伏著危機的信仰,所以才會導致金牛犢事件的出現。

 

為甚麼在摩西代求時才提及這個較早存在的會幕?

既然那個「屬地的會幕」較早已存在,那麼經文為甚麼要到摩西為子民代求時才提及它?按照上下文,筆者推測這跟摩西的代求有密切關係。在摩西作子民領袖的期間,他有好幾次為他們代求,在今段經文就有兩次,第一次是在西奈山上,當時摩西還未下山,他求的是耶和華不要滅絕以色列民(參32:11-14);第二次是在山下,那時以色列民拜了金牛犢(參32:31-32),背棄了他們與耶和華立約的承諾(出19-24章),當時耶和華因顧念祂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應許,說衪會差遣使者領他們到那流奶與蜜之地,但拒絕與百姓同行。(參33:1-3、12-16)

當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百姓才頓然醒覺,把所配戴的妝飾除下(參33:4-6)。由此可見他們之前一直不以為然,對拜金牛犢事件毫無悔意,直到耶和華說不再親自帶領他們時,他們才知道要痛悔和改過,以除掉妝飾這行動來表明不再重蹈覆轍(因為金牛犢就是用他們所配戴的金環而造的)。

接著,經文33:7-11就是一段有關摩西素常與耶和華見面的那個會幕。可以說,這個會幕代表的是一種「剛出埃及」(以今天的術語就是「剛信主得救」)的信仰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的人時刻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怎樣為上帝付出和犧牲,正是這種思想導致人造出金牛犢來拜。雖然摩西為子民代求後,耶和華最終也回心轉意,願意與摩西一同帶領以色列民上路(參出33:15-23),但這段經文以倒敘法加插在兩次代求中間,用意是告訴讀者以色列民出埃及後的那種信仰模式,其實一直是以滿足自我為主導,根本不懂得怎樣去敬畏及尊崇那位救贖了他們的主,甚至以為拜金牛犢就是在信奉耶和華。

 

今段經文與耶書亞(耶穌)的相關之處

從出埃及記的開始到上一段經文,我們都能從摩西、會幕和祭司的經文裏看見耶書亞的影子,今段經文也不例外,現用下表列出今段經文與耶書亞的生命或教導的相關之處:

主題

今段經文

與耶書亞(耶穌)的生命或教導的相關之處

洗腳

出30:18-19「你要用銅做洗濯盆和盆座,以便洗濯。要將盆放在會幕和壇的中間,在盆裏盛水。亞倫和他的兒子要在這盆裏洗手洗腳。」

耶書亞在最後晚餐時為門徒洗腳(參約13:14及其平行經文),象徵著他在離世前,賦予門徒「祭司」的職事,讓他們站在子民與上帝的中間。

受膏

出30:25-30 「按做香之法調和做成聖膏(מָשַׁח)油。要用這膏油抹(מָשַׁח)會幕和法櫃,桌子與桌子的一切器具,燈臺和燈臺的器具,並香壇、燔祭壇,和壇的一切器具,洗濯盆和盆座。要使這些物成為聖,好成為至聖;凡挨著的都成為聖。要膏(מָשַׁח)亞倫和他的兒子,使他們成為聖,可以給我供祭司的職分。」

會幕的物件和祭司都要被膏抹,分別為聖供上帝使用,好使上帝的計劃和心意能實踐。而耶書亞的生命正是會幕和祭司的具體呈現[5]。「基督」的意思是「上帝的受膏者」。符類福音不只一次提到他的受膏,而他自己也說明他受膏是為了成就上帝的計劃,要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代贖的工作(參太26:6-13、路7:37-38及這兩段經文的其他平行經文)。

另一方面,耶和華吩咐以色列民不可自行調製膏抹會幕用的膏油和香料。任何人違反,其實是表示他輕看被膏抹的會幕和祭司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尊貴。門徒也曾輕看耶書亞受膏一事(參太26:8-9及其平行經文)。

比撒列

出 31:2-6「看哪,猶大支派中,戶珥的孫子、烏利的兒子比撒列(בְּצַלְאֵל),我已經提他的名召他。我也以我的靈(ר֣וּחַ אֱלֹהִ֑ים)充滿(וָאֲמַלֵּ֥א)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做各樣的工,能想出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又能刻(וּבַחֲרֹ֥שֶׁת)寶石,可以鑲嵌,能雕刻(וּבַחֲרֹ֣שֶׁת)木頭,能做各樣的工。我分派但支派中、亞希撒抹的兒子亞何利亞伯與他同工。凡心裏有智慧的,我更使他們有智慧,能做我一切所吩咐的……。」

「比撒列」的原文直譯是「上帝的影子」,而唯有耶書亞的生命能完全地把天父上帝表明出來(參約1:18、約一1:1-2),讓人能夠看見和認識上帝。

他又是被聖靈充滿和引導去完成上帝工作的那位。(參太3:16-4:1、路4:1等有關耶書亞受洗並被聖靈充滿引領,並路4:18有關上帝的靈降在他身上的記載。)

他在地上是約瑟之子,按猶太人「子承父業」的傳統,他未傳道之先很可能從事父親的行業,是一名石匠和木匠(參太13:55及其平行經文)。

耶書亞的教導又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參太13:12、25:29及其平行經文)

代求和中保

出 32:11-13  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上帝說:「耶和華啊,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 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甚麼使埃及人議論說『他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禍與他們,把他們殺在山中,將他們從地上除滅』? 求你轉意,不發你的烈怒,後悔,不降禍與你的百姓。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

摩西是以色列民和上帝之間的中保,常常為以色列民代求。而耶書亞在地上也不斷為人代求上帝的饒恕(參路22:31-32、23:34、約8:7)。他是我們在父神面前的中保,為我們贖罪和代求(參加3:19-20、提前2:5、來7:22、8:6、9:15、12:24、約一2:1)。

摩西曾因以色列民拜金牛犢而為他們代求,在聖經的觀念裏,拜偶像等同是犯姦淫。而耶書亞也曾為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代求,他又使那些指控著婦人的群眾,都想起自己的罪,醒悟到自己其實跟那個婦人同樣是得罪了耶和華。最後,耶書亞讓她離開,也為了她的罪而代求(參約8:3-7)。

用生命代贖

出32:31-32 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裏,說:「唉! 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做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6]塗抹我的名。」

耶書亞被釘十字架,是要讓自己的生命成為世人的贖價,透過犧牲使我們有得救的生命(參約1:29、多2:14、來7:27)。另外,新約聖經也有多處經文提及生命冊和名字被塗抹(參腓4:3、啓3:5、21:27等)。

禁食四十晝夜

出 34:28 摩西在耶和華那裏四十晝夜,也不吃飯也不喝水。耶和華將這約的話,就是十條誡,寫在兩塊版上。

耶書亞也曾禁食四十晝夜(參太4:1、路4:1-2)。

臉發光

出 34:29   摩西手裏拿著兩塊法版下西奈山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面皮因耶和華和他說話就發了光。

耶書亞曾經在登山變像,臉面放光(參太17:2及其平行經文),而保羅又提到我們得見耶書亞的榮光,不像摩西需要用帕子蒙在臉上(參林後3:7-18)。

 

總結和應用

我們雖然蒙了耶書亞・彌賽亞(耶穌基督)的拯救,又藉著他作中保而得以與上帝親近,但我們其實還未懂得怎樣敬畏上帝,怎樣活一個以祂為中心及討祂喜悅的生命。因為我們在主裏所得的新生命不會自自然然就變得合符主用,而是要我們不斷地以耶書亞的生命和教導為準繩,以上帝所指定的模式為依歸[7]。要是我們不去改變自己舊有的心思意念,就會隨己意設計出一個信仰模式(舊會幕和金牛犢)去敬拜上帝。這種模式表面上是在信奉上帝,內裏其實是在建立一個尋求快樂、滿足慾望、以上帝之名去發展自己事業(或事工)的信仰,而最終被事奉的當然不是上帝、而是自己。

但這種信仰模式的問題一般信徒不容易察覺,從以色列民的大祭司亞倫也有份參與金牛犢一事,就可見一斑。對亞倫來說,他順應子民的慾望去造金牛犢,就是一種以滿足子民需要為主導的牧養方式,這既可方便自己管理,又能讓他們同心合意,叫信仰看似興旺,又加快了前往迦南地的步伐。然而,這牧養方式完全不是以上帝的心意為依歸,最終只會把子民陷在罪裏而不知悔改。所以,不論是信徒還是教會牧者及事工領袖,都需要時刻儆醒,一切事工都必需以上帝的吩咐為核心,以怎樣能更討主喜悅為依歸,謹慎地檢視自己在所參與的事工上,動機是否合符主的教導。

耶書亞(耶穌)不單是那個在天上的會幕,他也將再臨到人間(參啟 21:3),他的主禱文起首的第一句是:「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太6:9),就是教導我們要高舉和尊崇耶和華的名字,活一個事奉上帝和榮耀主名的生命。阿們!

 


[1] 參本機構網頁文章:〈五旬節:從「金牛犢」事件反思現今的基督教信仰〉

[2] 在古代世界,以鑄造偶像作為膜拜的對象這情況很普遍,而迦南地的拜偶像風氣更是盛行,所以耶和華吩咐以色列民進入迦南地後,絕不可跟隨他們祟拜偶像。(參出 34:11-14;民33:52)

[3]當以色列國分裂為南北兩國時,北國的耶羅波安就在伯特利和但放置了兩隻金牛犢來代替耶和華,讓以色列民不用遠赴耶和華所指定的耶路撒冷,可以更便捷地在自己所處的兩個城市中,按自己的需要去選擇前去哪一個城市敬拜,經文說此舉令所有以色列民都陷在罪裏(參王上12:25-31)。

[4] 贖銀的用意既是數點人數,也是要提醒子民他們的生命是被耶和華贖回來的(參30:12),把贖銀用作建造會幕的費用,會讓子民明白到自己是以一個被贖回的身分,去為那個救贖他們的上帝建造一個居所。

[5] 參本機構上一段〈出埃及記25:1-30:10的查經摘要〉

[6] 有關在冊上塗抹名字所指的「冊」,在舊約聖經的一些類似經文也有提及,清楚地指出是「生命冊」(參詩69:28、賽4:3-4)。

[7] 例如:1) 祂吩咐摩西要按照天上會幕的樣式去建立會幕在地上,而不是讓人隨己意、按感動去建立;2) 上帝揀選了猶太民族去啟示祂的救恩和聖經。這都不是我們能改變甚或推翻的。所以,一些教導如“Don’t put God in a box”其實存在謬誤,因為它只籠統地強調上帝的全能和無限,卻沒有按照上帝怎樣在經文裏啟示祂自己而立論。明顯地,會幕的設計正是上帝把自己限制在一個盒子裏(會幕的約櫃)!祂的自限是有目的地為要與子民同住(參25:8)。所以,上帝雖然是全能,但祂行事並不會朝令夕改、變幻無常、叫人難以捉摸;相反地,祂從古到今都一直是信實地按照祂和我們所立的約、按照聖經的啟示和祂的應許來行事的。


其他「五經中的耶書亞」查經摘要(請按標題打開):

關於作者

Herbert Chan administrator

陳金城,現任 BMY 總幹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碩士,主修猶太研究,專注於研究早期猶太人與基督徒的釋經、喜愛希伯來語、日語、結他、以色列地旅遊。

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