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墮落的天使

《新約聖經》綜覽《猶大書》:保守自己的靈命去迎見主面

「安息日研經坊」(2024)《新約聖經》綜覽:《猶大書》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簡介《猶大書》

書名:猶大書,希臘文ΙΟΥΔΑ ΕΠΙΣΤΟΛΗ,意思是「猶大的書信」。

作者:猶大(1:1),他普遍被認為跟雅各一樣同為耶書亞(耶穌)的兄弟(見可6:3),並相信他是在耶書亞復活後才信主,及後與其他門徒一起為主作見證(參徒1:14;可3:21;約7:5)。如果他真的跟《雅各書》的作者一樣同為耶書亞的弟弟,那麼他也應該同樣在最初期的教會中擔當著相當重要的領導位置,並對早期的信徒群體有一定的影響力。

對象:難以確定,但估計是在以色列一帶的猶太信徒,而不是散居的外邦信徒。這是由於1:1提及雅各是他的兄弟,而這位雅各必然廣為人知(早期教會中雅各正是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參徒12:17、15:13)。另外,書信的內容反映讀者對《希伯來聖經》(或稱《舊約聖經》)及當時的經外猶太文獻十分熟悉(例如:《以諾一書》、《摩西的遺訓》Testament of Moses[1]),所以這書信應該不是寫給外邦信徒的。

成書日期:約公元65-67年間。如果作者是耶書亞、雅各的兄弟,那麼他在公元50-100年間可能仍然在世;此外如果《彼得後書》的作者是彼得(約在公元65-67殉道/或在這期間成書),而《彼得後書》引用了《猶大書》的內容(因為兩者的內容和主題有許多相似之處),那麼《猶大書》很可能是寫於公元65-67年之間。

寫作目的:主要提醒信徒讀者要防備一些混入在他們的信徒群體裏的不敬虔者,因為這些人行事暗昧、放縱、自高,他們的不虔誠、對情慾的放縱、對真理的歪曲,或會影響到信徒讀者的靈命,使他們離開真理、失去救恩。

書卷特色:

1.  具有一般書信的格式結構(自我介紹、問候、內容、結語、祝福);但讀者只能憑藉書信的內容去推測收信對象的身分,以及他們所面對的情況與問題。

2.  只有一章,它的內容與主題都跟《彼得後書》相近,兩者都是針對當時信徒群體中一些相似的問題(見下表有關兩書的部分平行經文對照)。

《彼得後書》

《猶大書》

彼後2:6 既然上帝判決了所多瑪和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為後世不敬虔人的鑒戒,

猶7 同樣,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鎮的人也跟著他們一樣犯淫亂,隨從逆性的情慾,以致遭受永不熄滅之火的懲罰,作為眾人的鑒戒。

猶15 要審判眾人,證實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

彼後2:10 尤其那些隨從肉體、放縱污穢的情慾、藐視主的權威的人更是如此。他們膽大任性,無懼地毀謗眾尊榮者

猶8 照樣,這些做夢的人也污穢身體,輕慢掌權者,毀謗眾尊榮者。

猶16 這些人喜出怨言,責怪他人,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口說誇大的話,為自己的利益諂媚人。

猶18 他們曾對你們說過,末世必有好嘲弄的人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慾而行。

彼後2:11 就是天使,雖然力量權能更大,在對他們宣告從主來的審判的時候還不用毀謗的話。

猶9 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譴責他,只說:「主責備你吧!」

彼後2:12 但這些人好像沒有理性的牲畜,生來就是要被捉拿宰殺的。他們毀謗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正在敗壞人的時候,自己也遭遇敗壞, 

猶10 但這些人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與那些沒有理性的牲畜一樣,只做本性所知道的事,敗壞了自己。

彼後2:15 他們離棄了正路⋯⋯隨從比珥的兒子巴蘭的路巴蘭就是那貪愛不義的工錢的人,

猶11 他們有禍了!因為他們走該隱的道路,又為財利往巴蘭的錯謬裏直奔,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

彼後2:13 為所行的不義受不義的工錢。他們喜愛白晝狂歡,他們已被玷污,又有瑕疵,正與你們一同歡宴,以自己的詭詐為樂。彼後2:17   這些人是無水的泉源,是狂風催逼的霧氣有漆黑的幽暗為他們存留。

猶12 這樣的人是你們愛筵上的污點;他們無所懼怕地同你們宴樂,彷彿牧人只顧餵飽自己。他們是無雨的浮雲被風飄蕩;是秋天沒有果子的樹,死而又死,連根被拔出來;猶13 是海裏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是流蕩的星,有漆黑的幽暗永遠為他們保留著。

3.  由於這書信的內容及主題都與《彼得後書》相近,而如果作者是耶書亞的兄弟猶大,那麼他在早期教會的地位甚高,因此估計較大機會是《彼得後書》的作者參考了《猶大書》的內容寫成,只是撇除了《猶大書》當中的許多猶太釋經元素(因為兩者的寫作對象的背景不同)。

4.  多處出現 Pesher 的猶太釋經手法。這手法是把經文昔日的意思指向對於當時情況的即時應驗,死海古卷中就使用了這種釋經手法(另參徒4:25-26)[2];另外,全書頻繁地引用《希伯來聖經》或借用其圖像概念,例如5-16節中就引用了多段五經及先知書的內容,或以類似的字眼來做比喻。 

 

全書大綱及結構[3]

I. 問候(1-2)

II. 有關對信仰有問題者的警告(3-4)

III. 對不虔誠者的審判(5-16)

IV. 信徒的盼望(17-23)

V. 結語(24-25)

另外,筆者認為全書也有以下的倒影結構,可幫助我們理解這書。

A. 自我介紹、問候和祝福(1-2)

B. 對信徒讀者的提醒,要為真道竭力奮鬥(3-4)

C. 《希伯來聖經》中從前先知的話(5-11)

X. 防備偷偷進入信徒群體的不虔誠者,要知道他們的結局(12-16)

C’. 主耶穌基督之使徒從前所說的話(17-19)

B’. 對信徒讀者的提醒,要在真道上造就自己(20-23)

A’. 結語、盼望和祝福(24-25)

 

I. 問候(1-2

1 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的兄弟猶大,寫信給那些被召、在父上帝裏蒙愛、為耶穌基督保守的人。

2 願憐憫、平安、慈愛多多加給你們!

第1-2節是這封書信的問候語,也是全書的前言,當中包括了作者和寫作對象(信徒讀者)的背景資料。而從上述的倒影結構可見,1-2節與24-25節的結語、盼望和祝福成了平行和首尾呼應,兩者同樣表達出這封書信是為了信徒讀者的好處而寫,並祈願信徒讀者都要透過主耶穌得蒙保守和祝福。

 

II. 有關對信仰有問題者的警告(3-4

猶3 親愛的,我一直很迫切地想要寫信給你們,論到我們同享的救恩,但我覺得有必要現在就寫信勸你們,要為從前一次交付給聖徒的真道竭力奮鬥

猶4 因為有些人1)偷偷地進來,就是早就被判定受懲罰的2)不虔誠的人,他們3)把我們上帝的恩典變為放縱情慾的機會,並且4)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第3-4節道出了全書的寫作目的,指出一些信仰有問題的人混入他們的群體中,這些人行事暗昧、放縱、自高,他們的不虔誠和對真理的歪曲有可能影響信徒讀者的靈命,甚至致使他們離開救恩。那些信仰有問題的人可能不是單單指一類人,而是在信仰上出了不同類型問題的人,他們的問題特徵包括:1)偷偷地混入信徒群體當中,即行事並不光明正大;2)不虔誠,會使信徒的靈命走下坡;3)將上帝的恩典變為放縱情慾的機會,使信徒失去其聖潔的身分;4)不認耶穌基督為獨一的主,即已等於是異端邪說的問題了。故此,《猶大書》的主旨是要教導、提醒和勸喻信徒懂得分辨和保守自己不要沾染這些屬靈的問題。

 

III. 對不虔誠者的審判(5-16

猶5 這一切的事,你們雖然知道,我卻仍要提醒你們:從前[4]只一次就救了他的百姓出埃及地【1,後來卻把那些不信的滅絕了

猶6 至於那些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2,主用鎖鏈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裏,等候大日子的審判。

第5節指出信徒讀者對作者將要論述的內容,就是他們當中出現一些有屬靈問題的信徒或假教師滲透在其群體的情況已經知悉,所以作者看似十分了解和認識這班信徒讀者的背景和現況。而這節雖然在文本上有難解的地方(見註2),但大致的意思仍然十分清晰。當中「那些不信的滅絕了」就是指出埃及後以色列民死在曠野的問題,他們是第一代經歷過救恩的上帝子民,但卻因為「不信」,意思是不忠心、信仰不堅定,以致被上帝審判和重罰。第6節「至於那些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可理解為「墮落的天使」。按照經外文獻《以諾一書》6-19章的記載,這些天使本是「守望者」(The Watchers),但卻背叛上帝而遭到上帝的審判和責罰。下半節指「主用鎖鏈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裏,等候大日子的審判」,在《彼得後書》2:4和《以諾一書》10:11-15都可找到平行的記載,反映新約正典仍未確立之前,《以諾一書》是早期教會所熟悉和接受的。而《以諾一書》之所以解釋「墮落的天使被上帝審判」,是因為《創世記》6:1-6經文本身的意思也有許多難解之處,因此自古以來的聖經讀者會對這段經文及「墮落的天使」加以想像和解釋。而《以諾一書》的說法看來是當時第一世紀猶太人當中一種流行的說法和理解,以致《彼得後書》和《猶大書》的作者也有引用這書的內容。可以說,《以諾一書》雖然不是我們的聖經正典,但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無論如何,作者透過第5和6節的表述,指出:1)屬地的:以色列民因為不信而沒有被饒恕並死在曠野;2)屬天的:天使因為不忠也沒有得到上帝的寬容,他們也要經歷審判。我們由此可推論作者的意思是,當時的信徒讀者在經歷過救恩之後,同樣也會因為他們的不信、不忠而失去救恩,未能通過審判!所以,作者力勸讀者要小心提防自己失腳,要保守自己的信心堅定地穩住在主的身上。這對現今的信徒來說亦然,不要以為作了一個決志的禱告就等同完成了信仰中最大的目標,之後的一切都屬次要,其實決志只是信仰的一個開始,往後無論任何時刻,我們的目標都是要忠心信靠主,一生不斷地活出對主的忠心和委身!

猶7 同樣,所多瑪、蛾摩拉【3和周圍城鎮的人也跟著他們一樣犯淫亂,隨從逆性的情慾,以致遭受永不熄滅之火的懲罰,作為眾人的鑒戒。(引用創19:4-11)

猶8 照樣,這些做夢的人也污穢身體,輕慢掌權者,毀謗眾尊榮者。

第7節引用的「所多瑪、蛾摩拉」是繼「出埃及地的百姓」和「墮落的天使」後第三批作者指出要被上帝審判和刑罰的聖經人物。「所多瑪、蛾摩拉」所代表的不單是他們當中的同性戀問題,更關乎他們放縱要和天使行淫的問題(在聖潔上並不相配)!(見創19:5)這剛好是與第6節「墮落的天使」相似的問題。(參創6:2「上帝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作者在這裏頻繁地引用《希伯來聖經》的猶太解經手法去指出無論是哪種情況,上帝都沒有饒恕他們,而是會追究、審判和責罰。故此第8節提及的「這些做夢的人」也必然會有相同的下場。這班「做夢的人」按上下文大概就是第4節所指的,那些偷偷滲進信徒群體的不虔誠者,他們可能以為自己可取代使徒的位置以至主藉著使徒而帶出的教導和吩咐(參17節)。

猶9 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時候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譴責他,只說:「主責備你吧!」(另參亞3:2 ……撒但哪,耶和華責備你……)

猶10 但這些人毀謗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與那些沒有理性的牲畜一樣,只做本性所知道的事,敗壞了自己。

第9節「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的屍首與魔鬼爭辯」的故事背景可能來自經外文獻《摩西的遺訓》(或稱《摩西升天記》,見註1),但學者指現存的資料只有不完整的拉丁手稿[5],故此我們難以得知這句話的真正背景和細節,不過相信當時的信徒讀者對有關的猶太傳統說法相當清楚(聖經中其他有關天使長米迦勒與魔鬼勢力的對壘,例如:啟12:7)。無論如何,作者用了猶太釋經當中「輕與重」(Qal Va-Homer)的手法去解釋第10節的「這些人(即第8節指的『做夢的人』)」做法過分。就是連天使長面對著魔鬼(墮落的天使)尚且沒有放肆,更何況這班攪擾信徒群體的人,竟然毀謗地位比他們更高的主的僕人、使徒。這些人散播歪理,反映出他們的態度嚴重不對,極為自高自大。

猶11 他們有禍了!因為他們走該隱的道路【1,又為財利往巴蘭的錯謬裏直奔2,並在可拉的背叛中滅亡了【3】。

猶12 這樣的人是你們愛筵上的污點;他們無所懼怕地同你們宴樂(另參彼後2:13彷彿牧人只顧餵飽自己。他們是無雨的浮雲,被風飄蕩;是秋天沒有果子的樹,死而又死,連根被拔出來;

猶13 是海裏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是流蕩的星,有漆黑的幽暗永遠為他們保留著。

第11節再次頻繁地引用《希伯來聖經》,透過創4章、民22章(可延伸至民25章及31:8、16;另參彼後2:12-17的平行引用)以及民16章所記載的三個問題人物作為例子,說明「他們」(即上文的「這些人」)同樣有類似的屬靈問題:

1.  該隱的問題(創4):他獻祭給上帝但並非真正想上帝喜悅,而是討自己的喜悅、滿足個人想被上帝看重的意欲,所以他沒有因為上帝喜悅兄弟所獻的祭而高興,也沒有被上帝的話語提醒和引導自己悔改歸正,反而被惱恨和滿足自我的私慾主導自己的言行導致行出大惡。

2.  巴蘭的錯謬(民22):他沒有因為上帝的提醒而堅決地拒絕財利的誘惑,反而只想討自己的喜悅,寄望上帝或會改變心意去滿足他個人對財富的追求,以致走了違反上帝心意的路徑。也就是說,他愛財利多於想討上帝的喜悅、滿足上帝的旨意或順服祂的話。

3.  可拉的背叛(民16): 他不服上帝大大使用摩西和亞倫,把他們放在比自己大的崗位上,並想透過事奉的成就去討自己的喜悅、滿足個人對權力慾的追求。可以說,他愛受人愛戴多於上帝喜悅自己,也不甘於上帝所賜予的位分、安排和帶領。

總的來說,作者再運用了三個聖經人物的例子,去指出這班攪擾信徒群體的人同樣有著利用信仰去滿足自我、貪財、貪權的問題,而他們的結果就如12-13節所描述或比喻的那樣(同樣充滿了《希伯來聖經》的圖像和字眼[6]),最終將會徹底敗壞。

猶14 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預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來臨,

猶15 要審判眾人,證實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的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的話。」

猶16 這些人喜出怨言,責怪他人,隨從自己的情慾而行,口說誇大的話,為自己的利益諂媚人。

第14節「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是《以諾一書》書名所偽指的作者以諾,這人與上帝同行三百年後被接了升天(創5:22-24),而由於《聖經》本身沒有交代太多他的背景,因此自兩約之間開始,《聖經》讀者對這人感到既神秘也屬靈地位超然,故此對他的事蹟有較多的揣測和說法,因而出現了《以諾一書》以及其他偽名以諾的早期猶太著作。而《猶大書》14-15節明顯引用了《以諾一書》1:9,指出書中那些不敬虔的做夢者會在指責人的時候誇大其詞,又會對某些人阿諛奉承,為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就著他們的罪惡,《猶大書》的作者引用《以諾一書》當時十分流行的觀念和理解,指出主必定會審判和刑罰他們的不義。

 

IV. 信徒的盼望(17-23

猶17 親愛的,至於你們,要記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使徒從前所說的話

猶18 他們曾對你們說過,末世必有好嘲弄的人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慾而行。

猶19 這就是那些好結黨分派、屬乎血氣、沒有聖靈的人。

17節作者提醒信徒讀者不要聽這些不敬虔者的話,而是要謹記「使徒從前所說的話」。我們可從其他新約書信中看到一些與18-19節平行的經文,估計它們大概就是當時所流傳的使徒的話,例如:

林前1:12 我的意思是,你們各人說:「我是屬保羅的」 ;「我是屬亞波羅的」 ;「我是屬磯法的」 ;「我是屬基督的。」(見整段:林前1:10-12、11:18)

帖後2:3 不要讓任何人用甚麼法子欺騙你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叛教的事,並有那不法的人,那沉淪之子出現。

雅4:1 你們中間的衝突是哪裏來的?爭執是哪裏來的?不是從你們肢體中交戰著的私慾來的嗎?

雅4:2 你們貪戀,得不著就殺人;你們嫉妒,不能得手就起爭執和衝突;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

從使徒一早就已經提及相關的教導可見,上帝早已預先透過使徒把屬靈的提醒賜予信徒讀者們(就像預先給人打了預防針一樣),好使他們有能力去辨識和抵擋這些對信徒群體造成的擾害。

猶20 親愛的,至於你們,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藉著聖靈禱告,

猶21 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進入永生。

猶22 有些人【1心中猶疑,你們要憐憫他們;

猶23 有些人【2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3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污染的衣服也要厭惡。

第20-23節是作者對信徒讀者怎樣防備和保守自己靈命的一段重要提醒。留意20節指的「造就自己」是指向同一節的「你們」,所以並非指一些「個人的得著造就」,而是指要以整個「信仰群體」的好處為目標!並要信徒藉著「聖靈禱告」,意思是他們的禱告要按照上帝的心意和引導,而不應跟隨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想法去祈求。21-23節三次提及「有些人」,也就是指信徒群體中包含了多種不同類型問題的人:第一類信心弱小,需要其他信徒的憐憫和鼓勵;第二類需要「從火中搶出來」。其中「火」的意思在傳統上可被理解為審判[7],也就是說如果不理會他們的話,他們將會因著自己的罪而要受審判和刑罰;第三類是受了不敬虔的人的影響以致在情慾中不潔的人,作者提醒信徒讀者要心存敬畏地厭惡他們的罪惡,但同時也要對他們心存憐憫,想法子救拔他們離開罪惡。現今信徒在遇到有問題或靈命不好的人時,大多的反應可能是「避之則吉」或「事不關己」,但作者的教導卻看似有點矛盾,他既要信徒讀者保守自己的靈命、防備他們,但同時也要在警醒和厭惡中對這類人施行憐憫和拯救!作為跟隨基督的信徒,我們的確要有智慧去分辨、面對和抵擋邪惡,並同時有責任以憐憫的心腸去搭救那些軟弱跌倒的肢體,好讓上帝的旨意和基督的樣式能夠透過我們的身上彰顯出來,榮耀上帝。 

 

V. 結語(24-25

猶24 願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使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

猶25 我們的救主獨一的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享榮耀、威嚴、能力、權柄,從萬古以前,到現今,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第24-25節是書信最後的祝福語、勸喻和期盼,提醒信徒讀者要努力不失腳、保守自己聖潔無瑕,預備好自己有一天將要見主的面。其中24節提醒我們雖然要努力保守自己的靈命,但同時要知道真正能保守我們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我們的救主,祂是獨一的上帝!祂有能力扭轉主耶穌基督的景況,轉化他在地上所受的逼迫和痛苦,最終因著他的信心和忠心得享榮耀、威嚴、能力、權柄,所以我們作為信徒也應當以他為榜樣,忠心信靠上帝去抵擋不敬虔的歪風與教導。

 

結語:保守自己的靈命去迎見主面

《猶大書》只有一章共25節,但全書都充滿著對《希伯來聖經》和經外文獻(尤其是《以諾一書》)的引用和猶太解經。這書猶太味道濃厚,相信作者和當代的讀者都十分熟悉《希伯來聖經》並第一世紀的猶太傳統。

猶1 耶穌基督的僕人,雅各的弟兄猶大,寫信給那被召、在父神裡蒙愛、為耶穌基督保守(τηρέω tereo[8]的人。

猶6 至於那些不守(τηρέω tereo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鎖鏈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裏,等候大日子的審判。

猶13 是海裏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是流蕩的星,有漆黑的幽暗永遠為他們保留著(τηρέω tereo

猶21 保守(τηρέω tereo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

猶24 那能保守你們不(φυλάσσω phulasso[9]失腳、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獨一的神,

在主題上全書多處用了「保守」和「保留」一詞,表示信徒如果不好好保守自己、不肯被主保守自己的信仰和靈命(順服主的話語和提醒),就會跟不敬虔的人一樣,將會有審判的結局「保留」給他們。這些不敬虔的做夢者,正是作者在全書中提醒信徒讀者要特別小心的有問題人士,他們靈命的問題包括了這些特徵:1)行事不光明磊落、不虔誠,濫用恩典、放縱情慾、不認主(4節);2)污穢身體、自高自大、輕慢及毀謗主的僕人、使徒(8節);3)喜歡宴樂,彷彿牧人只顧餵飽自己(12節);4)喜出怨言,責怪他人,隨情慾而行,說話誇張失實,為自己的利益;5)好結黨分派、屬乎血氣,就如沒有聖靈的人(16節)。作者就著這些問題,引用了多段《希伯來聖經》的經文力勸信徒讀者要常常保守自己的靈命,不要沾染這些人的問題:不忠心、不聽從主、拒絕上帝的主權、利用信仰去追求個人滿足、貪財、貪權,或出現行事暗味、自高、分黨派(小圈子的團契)、放縱、只顧自己等的情況,以致最終和這些人一樣被主審判和責罰。

其實,上述的這些問題對當今的信徒也同樣帶來提醒。我們不要因為曾作過一個決志禱告就不再認真信靠主,以為不用保守自己的靈命,甚至放縱自己也不會受主的審判和刑罰!求聖靈幫助我們努力過聖潔的生活、不斷更新自己的靈命,學會回轉悔改去活出主的樣式,好叫上帝能喜悅我們。另外,作者又提醒我們,在厭惡罪惡之餘,也要懂得憐憫信心軟弱的人,要想法子幫助他們離開受審判的惡果,而不是為求自保而不顧念其他人的需要。要知道,我們的主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太5:45),我們應當活出主的教導,帶著謹慎敬畏的心去顧念一些不可愛、甚至跌入罪惡中的人,為他們禱告守望。求聖靈幫助我們,賜智慧、勇氣和愛心去行事待人!阿們。


[1] 或稱為 《摩西升天記》Assumption of Moses

[2] 《猶大書》的Pesher猶太釋經,例如是8-10節對5-7節的成就。就是昔日出現在出埃及的百姓、墮落的天使和所多瑪、蛾摩拉的問題(5-7節),出現在當時信徒讀者的信仰群體中一班不敬虔者的身上,作者指他們的結局將會一樣,遭到上帝的審判和刑罰(8-10節)。

[3] The Complete Jewish Study Bible, (Hendrickson Publishers Marketing, 2016), 1780.

[4] 第5節的「主」字有手抄本的難題,原文可以是Ἰησοῦς Iesous(按NA28)或κύριος kurios(按NA27 & UBS),較新近的譯本(例如:環球聖經譯本)按照NA28譯作「耶穌」,但大部分中英文譯本原用「主」。如果按上下文來看,用「κύριος」翻譯為「主」是較合理的,代表著主耶和華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審判天使以至所多瑪、蛾摩拉等;但如果按lectio difficilior的文本鑑定原則而採納「Ἰησοῦς」則難以解釋「耶穌怎樣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不過即使用「Ἰησοῦς」也不一定要翻譯為「耶穌」,更貼近上下文和歷史背景的譯文相信是「約書亞」(參LXX)。

[5] 參Amy Jill, Jewish Annotated NT(2nd edition)對猶9的解釋。

[6] 留意作者用了多段《希伯來聖經》的經文來形容及比喻「這些人」的問題,例如:「彷彿牧人只顧餵飽自己」(參結34:2、8、10);「是無雨的浮雲」(箴25:14);「是海裏的狂浪,湧出自己可恥的沫子來」(參賽57:20)。

[7] 「火」在聖經的傳統上一般被理解為審判的意思(參賽66:16、結16:31、30:14、但7:10、何7:7、摩7:4、太5:22中「地獄的火」、來10:27、彼後3:7、啟18:8等等)。《米示拿》(m.Ed 2:10)更指出惡人要在Gehenna(可理解為地獄或地獄的火)中受12個月的審判。

[8] 參字典L&N: to cause to continue, to retain, to keep。

[9] 參字典L&N: to make a distinct effort to keep oneself from doing something, to be careful not to,也就是說,這跟之前的τηρέω tereo用法不同,是「保守~免於……」或「免受……影響」的意思。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新約聖經》綜覽《彼得後書》:信徒應當要怎樣預備主的再來

「安息日研經坊」(2024)《新約聖經》綜覽:《彼得後書》查經摘要(作者:Herbert Chan

圖為:聖彼得大教堂前的聖彼得雕像 – 羅馬,義大利 – 梵蒂岡城(來自 Yayimages)

簡介《彼得後書》

書名:彼得後書,希臘文ΠΕΤΡΟΥ ΕΠΙΣΤΟΛΗ ΔΕΥΤΕΡΑ,意思是「彼得的書信(第二)」[1]

作者:使徒西門.彼得;但有不少意見認為作者不是他本人,因為前書和後書在主題、希臘文的用詞、寫作風格、引用經文的手法上都不太一致。然而由於代筆在古代書信中很普遍(例如:羅16:22),加上彼得可能用了不同的代筆去寫下前書和後書,甚至過程或許不是按照彼得的口述逐字地謄寫,而是代筆透過彼得提供的主題及要點寫成,之後再讓他過目修改,所以雖然兩封書信在用詞和風格上未必一致,但也不能否定它們都是聖靈感動使徒彼得去向當時信徒發出的信息。

對象:第一世紀的外邦信徒,並像前書那樣主要寫給散居在現今土耳其北部一帶的外邦信徒。[2]

成書日期、地點:約公元60-65年間;寫於前書和彼得殉道之間。前書的成書日期在公元60年前後(見《彼得前書》的摘要簡介[3]),雖然後書跟前書一樣未有反映尼祿對基督徒的嚴峻迫害,但彼得在後書中暗示自己將要離世(見1:13-15),而彼得約在公元65-67年間殉道,所以估計這書大概寫於公元60-65年間。寫作地點與前書一樣,仍舊在羅馬。

寫作背景:上一封書信《彼得前書》主要教導信徒如何面對和克服信仰上的逼迫,而隨著基督徒所受到的逼迫不斷增加,但主再來的應許仍未出現,以致有假教師和好譏誚的聲音出現,提出了一些與使徒和《希伯來聖經》不符、否定主再來施行審判等的教導,故此作者再寫第二封書信去作出回應。另外,由於作者預計自己快將離世,所以他也盼望對信徒作出最後的教導和勸勉。

寫作目的:提醒外邦信徒讀者要讓自己的靈命不斷成長,建立出應有的屬靈品格和美德,並要明辨真理,作者也指出一些假教師和好譏誚的人在教導上的謬誤,澄清主再來和末世審判的真確性。

寫作特色:

1. 這信可算是彼得殉道離世前對信徒的遺言(1:13-15);

2. 內容強調使徒的權柄(3:2);

3. 這信與《猶大書》的主題和內容接近,尤其是第二章的內容與《猶大書》出現不少平行的地方,可以說這信在撇除了《猶大書》對經外文獻的引用及猶太釋經的部分之後,餘下的信息和用詞上大致相同。故此有說法指《猶大書》的作者是根據《彼得後書》的內容而寫成的,理由是使徒彼得較知名、是信徒熟悉的大人物;不過,近代學者則較多認為情況剛好相反,是使徒彼得運用了《猶大書》的內容而寫成《彼得後書》的,理由是對當代的信徒來說,《猶大書》的作者猶大是耶書亞(耶穌)的親兄弟,他在早期教會的地位可與小雅各(主的另一個親兄弟)相約,在當時更為信徒所認識和敬重。無論如何,我們可從兩封書信的平行,理解到當代信徒的處境以及他們正在面對的困難和挑戰;

4. 這信沒有像《彼得前書》那樣用「經上說」去引用《希伯來聖經》、解釋耶書亞的身分、資格以及他怎樣成就經文之類,而是直接用片語去帶出《希伯來聖經》的記載,例如:「太古憑上帝的話有了天,並由水而出和藉著水而成的地」(3:5)、「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3:8);

5. 比《彼得前書》更多與希臘世界的觀念平行,例如:1:6-7所列出的品格並非信徒所獨有,也是希臘世界所重視的一些美德。

 

全書大綱

I. 信仰的確據

1. 問候(1:1-2)

2. 在信心上要長出的品格(1:3-11)

3. 他榮美的見證人(1:12-21)

II. 要小心假教師(2:1-22)

III. 主的日子

1. 末世的譏誚者(3:1-10)

2. 新天新地(3:11-18)


I. 信仰的確據

1. 問候(1:1-2

彼後1:1 耶穌基督的僕人(δοῦλος bond-servant)和使徒西門.彼得寫信給那因我們的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

彼後1:2 願恩惠、平安,因你們認識上帝和我們的主耶穌,多多加給你們!

彼前1:1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些被揀選,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寄居的人,

1:1-2是這封書信的問候語,也是全書的前言,說明了作者自己和收信對象的身分。相比彼前1:1,彼後1:1加入了「僕人」的描述和使用全名「西門.彼得」去介紹作者自己,這與書中假教師的不實身分形成對比,突顯作者才是基督的真正僕人,同時強調自己作為使徒的身分資格。另外,可能因為這信也算是作者臨離世前對信徒的遺言(1:13-15),所以內容情詞迫切,並要清楚交代自己的身分,以防備任何誤以為作者不是他本人的情況。當中1:1作者用這句話「因我們的上帝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去描述收信的信徒,一方面說明作者當時之所以能夠有信心,所靠的其實跟收信的外邦信徒一樣,全是建基於上帝和主基督的義(而不是他自己的身分或本事),可見作者放下自己的使徒身段,顯出一份與平信徒看齊的謙卑。而1:2的祝福,是提醒信徒在信主之後,仍然必須透過繼續認識上帝和與主建立更深的關係,好得著從上而來更多的恩惠和平安!

2. 在信心上要長出的品格(1:3-11

1:3-11主要指出上帝已經給予信徒充足的屬靈能力和應許,能有離惡行善的能力,因此信徒應該要有目標地在屬靈的品格上不斷叫自己成長和進步!

彼後1:5 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努力。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彼後1:6 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彼後1:7 有了虔敬,又要加上(φιλαδελφία philadelphia)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ἀγάπη agape)眾人的心。

當中的1:5-7列出從有信心起始,屬靈品格將可以怎樣持續地進步的每一個階段[4],最終達至「愛弟兄的心」和「愛眾人的心」,這裏的原文其實是用了兩個不同的「愛」字(中文直譯為「有了愛,再加上愛」),其中前者的「愛」 φιλαδελφία philadelphia 的確可理解為「愛弟兄」,而後者的「愛」 ἀγάπη agape 則指一份願意犧牲、無條件的愛(也就是主基督對我們的愛)。如果從福音書的記載回顧彼得的生平,這份 ἀγάπη agape 的愛正好是主在復活之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參約21:15-17)當中首兩次向彼得提問和期望他要有的那份「愛」,而彼得也期盼信徒同樣要以生發出這種「愛」為目標。1:8-11用了正反的說法多次強調信徒必須要有「這幾樣(就是1:5-7所列的屬靈品格)」,好讓我們不至於懶散不結果子,懂得真正從過去的罪中得潔淨,使自己的蒙召和被選堅定不移,豐豐富富地進入「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度」裏。也就是說,我們信主雖然是單靠「恩典」和「信心」而不是靠行為,但我們必須刻意地讓自己的靈命持續不斷地成長,直至活出像基督那份願意犧牲的愛為止,否則就有可能動搖我們的屬靈身分和召命!可惜基督教的群體容易高舉「因信稱義」而看輕生命因信心而必須要有的改變,情況就如擁有15年免費教育的香港學生,他們無須靠好成績(好行為)才得以繼續有書讀,但這不等於可以放任自己不溫習、不做功課、不考試升班,因為這樣等同失去了學生本身的身分和使命。同樣地,我們既然有了信徒的身分,就必須要致力朝著靈命成長和進步的方向邁進。

3. 他榮美的見證人(1:12-21

1:12-15指即使信徒讀者已經知道了這些事(上文列出的屬靈品格和不斷成長的需要),作者認為仍然必須常常提醒他們,甚至因著他快將離世(「脫離這帳棚」;見1:13-15),所以更要盡心竭力地強調這些事的重要性。他在教導靈命要成長的信息之後,在1:16-21強調使徒和先知都是這些事的見證人,也就是指他們的信息可靠,信徒讀者必須看重這些來自上帝的話!

首先,作者作為使徒的一分子,他親眼見證過主基督的威榮,當中1:17-18所指的這份「榮耀」應該就是福音書中「登山變像」的經歷(見太17:5及其平行經文),所以他自己是有力的見證人。

彼後1:19 我們有先知更確實(βεβαιότερον completely reliable 完全可靠)的信息,你們要好好地留意這信息,如同留意照耀在暗處的明燈,直等到天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升起的時候。

接著的1:19-21再指出另一種有力的見證人——舊約的先知。其中1:19「如同留意照耀在暗處的明燈,直等到天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升起的時候」這句話,往往被誤以為與民24:17「有星出於雅各」的彌賽亞應許有關。但其實這裏的晨星只是一個例子用來比喻要注視明燈在漆黑中出現的時刻,重點在於「你們要好好地留意這信息」所指的一種心態和期待。也就是說,信徒要像留意在漆黑中晨星何時會出現那樣,去等候先知的信息所提及的時機將在何時應驗。其中絕大部分先知都強調「耶和華的日子」這個上帝審判的時刻(例如珥1:15、俄15等),所以作者看來是要讀者留意「主再來的日子」的出現。可以說,這是把《希伯來聖經》(或《舊約聖經》)中所提及主耶和華的日子與主基督再來的日子作平行對照,讓信徒從《聖經》的先知啟示想到,正如先知預言耶和華的日子那樣,基督將來也必定會再來。1:20-21強調《希伯來聖經》上所記的預言(先知所說的話)不能隨自己的意思解釋,因為這些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來的上帝的話。換言之,只有使徒和先知等見證人才有資格解說(從現今的角度來看就是《新約聖經》與《舊約聖經》一同為主所作的見證),作者之所以要這樣鋪陳,無非是為了對比接著下文所提及的假先知和假教師,表示他們的教導都與《聖經》中上帝透過先知所發的信息不符,信徒要認清誰才是上帝的真正僕人,和哪些才是真正來自上帝的教導。

 

II. 要小心假教師(2:1-22

第二章開始指出假教師的問題,這是全書中十分突出的主題,並與《猶大書》有不少平行之處(兩者的平行對照會留待《猶大書》的查經摘要再討論)。首先,2:1提及從前(舊約時代)有「假先知」的出現,而當時則有「假教師」的出現,這記述的次序跟上文所記的「使徒」和「先知」成了一個文學上的倒影結構和對比:

A. 1:16-18 使徒(不是隨從一些捏造出來的無稽傳說;見1:16)

B. 1:19-21 舊約先知

B’. 2:1a 假先知

A’. 2:1b-3 假教師(要用捏造的言語;見2:3)

作者指出,這些假教師的特徵是行事不光明正大、不忠誠和貪心(2:1-3),信徒要留意這些並防範他們對真理之道的毀謗。而接著的2:4-8,作者用了三個《聖經》的例子去指出假教師的錯謬:a)上帝沒有寬容犯了罪的天使[5];b)上帝沒有寬容上古的世界所以用了洪水來毀滅;c)上帝判決了所多瑪和蛾摩拉。作者嘗試用這些例子去證明上帝的審判必然會出現(正如上帝在歷史裏的作為),強調上帝必然會審判不義,同時在祂的審判中拯救義人(例如拯救洪水時代的挪亞和在滅所多瑪時拯救羅得;2:6 // 猶15)。因此,我們可以估計當時假教師的教導否定了:上帝審判的必然性、上帝也會追究信徒的不義、信徒不應放縱自己等的真理之道。接著,作者再次強調上帝必然會審判不義的人(2:9),尤其是這些膽大任性、無懼地毀謗眾尊榮者的假教師,就連天使那麼有能力也不會像他們那樣膽敢說毀謗的話(2:10-11 // 猶8、9、16、18)。然後,作者比喻這些假教師為沒有理性的牲畜、跟生來就要被捉拿宰殺的一樣,不但無知,而且是敗壞別人和自己、喜歡受不義的工錢、喜愛白晝狂歡、引誘心不堅定的人、習慣性貪婪等等,而他們所走的正是假先知巴蘭之路(2:12-17 // 猶10-13)。讀者們要知道,巴蘭在《聖經》傳統中和當時猶太人的觀念裏是個不義的假先知,上帝不會聽他的禱告(參申23:5、書24:10、猶11、啟2:14)。他明知上帝已經吩咐了他不要按照當時摩押王西撥的兒子巴勒所要求的去做(咒詛出埃及不久的以色列民),但卻仍然期望上帝或會改變心意,去讓自己可從這份受聘的差事中獲利(參民22章)。不但如此,巴蘭並沒有從這次的錯誤中悔改,他後來為摩押王巴勒獻計,在毗珥的事上透過婦女的誘惑讓以色列民陷在罪裏得罪上帝,以致上帝要用瘟疫來對付以色列民(見民31:16)。也就是說,他明知上帝的原則和行事作風,但卻想要借上帝的手去達到自己的個人目的!而作者在2:12-19中用巴蘭作為例子,除了提醒信徒不要沾染貪愛不義之財、好宴樂、滿眼淫色、習慣貪婪這些不斷滿足自我慾望的問題(2:13-15),同時也提醒信徒不要聽信假教師而犯下「明知故犯」的罪。

作者在上文提及舊約時代中既有耶和華先知為上帝說話的同時,也會有假先知的出現(用巴蘭作為例子),那麼當時的信徒同樣會有來自使徒們的教導,但也會有一些假教師的教導。所以信徒必須明辨!接著作者繼續描述這些假教師對信徒的影響:用肉體的情慾和淫蕩的事引誘那些剛信主、脫離了錯謬人生的信徒,讓他們回復昔日未信主的舊我生活,致使他們繼續活在罪中得罪上帝,又應許信徒有放縱情慾、貪婪、滿足自己利益的自由,但其實這些是叫人成了腐敗的罪的奴隸。(2:18-19)作者指出,信徒既然認識了主、知道義路和恩典,但卻選擇不努力去行的話,就會走向背棄上帝、後果不堪設想的景況。(2:20-22)簡而言之,作者提醒信徒讀者,當時假教師的教導只強調上帝的恩典,而無視祂對信徒的聖潔要求和祂會施行公義的審判,以致已信基督和經歷過主恩的信徒,有機會離棄真理之道,明知故犯地作主所憎惡的事,成為持續地得罪主、驕傲和自我的人,最終只會與假教師一起沉淪。


III. 主的日子

1. 末世的譏誚者(3:1-10

彼後3:1 親愛的,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在這兩封信裏,我都提醒你們,激發你們真誠的心,

彼後3:2 要你們記得聖先知預先所說的話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傳給你們的。

彼後3:3 第一要緊的,你們要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譏誚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慾出來譏誚,

彼後3:4 說:「他要來臨的應許在哪裏呢?因為從列祖長眠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仍是一樣啊!」

3:1讓我們知道這是作者的第二封信(所以被稱為《彼得後書》),並且兩封信的目的都是為要提醒信徒讀者,激發他們真誠的心。其中「激發(διεγείρω diegeiro)」一詞在原文有「攪動」的意思,也就是要讓信徒讀者從信中感到扎心、靈命有所覺悟。3:2再次提醒信徒讀者,必須謹記《聖經》的話(上帝透過先知所作的啟示),這也是領受了救主的命令的使徒所傳給他們的信息。可以說,舊約的先知與新約使徒的信息是相符並且一致的(兩者對現今的信徒來說可理解為《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的教導一致)。接著,作者提醒讀者有關末世要注意的事項,當中第一要緊的是要注意有好譏誚的人出現,他們會否定主的再來和末日的審判,也就是說他們的聲音與假教師不謀而合,是鼓勵人放縱私慾、多行不義、相信犯罪也不會有後果。而他們的理由是從列祖長眠以來,萬物與起初創造的時候並沒有改變。(3:4)然而,作者按照他們所說的邏輯,表明起初創造的時候旱地的確是藉著水分開而成,但挪亞時代洪水滅世的事件就還原了這個創造的秩序(這是在反駁好譏誚的人的邏輯),並表明歷史上已經有審判世界的先例。因此,正確的邏輯是,審判暫時未出現並不等於日後不會出現,因為天地的存留是按照上帝的話和時間表,但當到了不敬虔的人受審判、遭沉淪的日子,就會用火焚燒。(3:5-6)作者引用詩90:4提醒讀者:「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3:8)意思是上帝對時間的看法與人不一樣,所以即使人在一生的日子中沒有看見審判的出現,也不等於上帝不打算施行審判!故此,我們要懂得敬畏上帝,並知道因著祂憐憫的心腸,願意人人都有悔改回轉的機會,祂對審判的延遲其實是出於祂的寬容。(3:9)但信徒要留意,主來的時候要像賊一樣,是我們不能預知的(另參太24:32),所以信徒必須警醒和為這個日子的到來作好準備。

2. 新天新地(3:11-18

作者在第三章的起首提到,「上帝的日子」將會來臨,而在審判過後將會有「新天新地」的出現。留意「上帝的日子」和「新天新地」對信徒讀者而言並非全新的觀念,而是與舊約先知書中常提及的「耶和華的日子」以及《以賽亞書》65:17、66:22所記載的「新天新地」平行,所指向的就是上帝的審判和審判之後的彌賽亞國度。可以說,昔日耶和華上帝怎樣透過對以色列民和列國施行審判以帶來新的景象,祂也會同樣在主基督再來的日子時叫這些情況出現。而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只要致力以聖潔、敬虔度日,就能在經歷「主的日子」之後與「新天新地」永遠長存。(3:11-13)

接著的3:14-18是整封書信的結束,作者最後力勸信徒讀者:

1)既然你們等候這些事(大概是指上文所提及的末世必然會出現的主再來、審判的事),就要竭力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責,與主有著一份平安和好的關係(3:14);

2)要謹慎地研讀使徒保羅的書信,因為無學問而又不小心曲解的話,結果會自取滅亡(3:15-16;也許作者是暗示信徒不要偏頗地看因信稱義、曲解了上帝恩典,導致跟隨了假教師的教導);

3)既然你們預先知道這事(指當時有假教師、好譏誚的人出現),就當防備,免得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從自己穩定的立場上墜落。(3:17)

作者繼3:8之後,再兩度重複地用「親愛的」來稱呼信徒讀者(3:14、17),可見作者在臨離世前像父母擔心子女一樣,他擔心當時信徒的屬靈生命會出現偏差!他最後以「你們倒要在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願榮耀歸給他,從今直到永遠之日。阿們!」(3:18)來作結,反映全書的首尾呼應,作者提醒信徒要注重自身靈命的成長,好防備末世假教導的氾濫。


結語:信徒應當要怎樣預備主的再來

《彼得後書》共有三章,並以「知識」和「認識」貫穿全書(1:5、6、8,2:20,3:18),提醒信徒要在正確地認識主、明白《聖經》、明辨真理上持續不斷地成長,懂得選擇走正確的屬靈道路,以預備自己迎接主的再來,進入新天新地。第一章作者強調屬靈生命成長、成熟的進程,提醒我們要檢視自己的靈命,留意屬靈的品格有否成長、成熟,是否越來越像基督,是否與我們的屬靈身分和召命匹配。

第二章作者指正假教師的問題,提醒信徒正如舊約時代有真先知和假先知的出現,當時也有使徒的純正教導和假教師的教導,所以信徒必須明辨。他提醒信徒不要懷緬未信主前舊我的景況,因為活在貪婪、追求宴樂和滿足自我慾望的心態中,就會很容易被假教師所誘惑,而墮入明知故犯、持續地得罪上帝的景況裏。這提醒了我們,有否不斷提升自己屬靈的分辨力,包括在信仰中是否建立一種願意捨己、愛主愛人的心態,還是自我中心地只想藉上帝聽禱告去滿足自己,導致逐漸離開了真理?

最後第三章作者引用《希伯來聖經》反駁一些好譏誚的人的謬誤,力證主必然會再來施行審判和成就新天新地的應許,提醒信徒應當好好預備自己迎見主面,以聖潔、敬虔、無可指責為目標去度世上的日子。這提醒我們是否深信主必再來,並為此而準備自己見主的面。事實上,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只是說自己信主是不夠的(《雅各書》2:19也提醒我們鬼魔也信,且怕得發抖),所以我們要問自己怎樣過世上的日子和預備迎接主的再來,包括:我是否肯定主認識我?我信主後有好好為主努力去成長、學習愛祂、活出像主的生命嗎?我的人生在追求地上的成就和快樂,還是追求成為上帝所喜愛的兒女,靈命能持續成長,以致不斷被主使用去建立祂的國度?

筆者很感恩曾在過去工作多年的公司中建立過一個查經團契,後來離職時收到了同事的感謝卡,並看到上面寫著一句「從你身上讓我看見了主」的話。當然,對方不知道筆者的屬靈生命其實也有許多不足和軟弱,但這句話到今天仍然成為筆者的鼓勵,叫我深信努力順服聖靈、活出主的樣式、讓人從自己的言行與真理的教導上去認識主和看見主,正是迎見主面時可獻上最好的一份禮物!求主幫助、求主使用、求主悅納我們每個信徒雖不配但願意努力為主而活的擺上!阿們。



[1] 參彼後3:1「親愛的,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

[2] 如果這是彼得的第二封書信,那麼收信對象也是相同,按前書的描述,例如:「你們祖先傳下來虛妄的行為」(彼前1:18)、「從前隨從外邦人【新譯:教外人】的心意,生活在淫蕩、情慾、醉酒、荒宴、狂飲和可憎的偶像崇拜中」(彼前4:3)可估計他們並非猶太基督徒,而是外邦信徒。詳情可參前書的摘要簡介。

[3] 見筆者上一篇文章:《新約聖經》綜覽《彼得前書》:信徒要學會如何面對受苦

[4] 有學者指除了首尾的「信心」和「愛」是基督徒對上帝獨有之外,其餘的屬靈特質在希羅世界中也有類似的美德。

[5] 「犯了罪的天使」一般可理解為創6:2所指的「上帝的兒子們」,他們與人的女子結合而犯罪,讓當時的世代充滿強暴。其中兩約之間的經外文獻例如《以諾一書》10:11-15提及到他們要被審判和囚禁直至世代的末了。

其他《新約聖經》綜覽摘要:

主頁